2013歌剧:风生水起 花开花落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20日07:31 紫 茵
      

  曾几何时,一个声音如雷贯耳甚嚣尘上:世界歌剧的中心即将偏移中国。2011年笔者撰文以“井喷”形容中国原创歌剧的“喧声与沉寂”。2013年,歌剧,仍然以其高强度的影响力,在国内音乐舞台引领潮头。

  伟大的歌剧作曲家诞辰纪年,世界各地总要漫卷回潮大浪。2013年的歌剧舞台,西方经典向威尔第、瓦格纳致敬,开创国内首演纪录;本土原创则南北呼应开花结果,测试国内市场风向。前者两极分化冷热不均;后者多向发力高低不平。

  经典的狂欢

  中国歌剧舞台,从未像2013年如此集中上演威尔第和瓦格纳作品,从数量到质量,无不超越历史纪录。根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全国各地上演威尔第经典歌剧《奥赛罗》《纳布科》《阿伊达》《茶花女》《游吟诗人》《假面舞会》《弄臣》《阿蒂拉》等8部,瓦格纳经典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女武神》《帕西法尔》等3部,总计大约百场左右。

  相比欧美,亚洲人对瓦格纳歌剧的认知理解显得薄弱与浮浅,这种差距成为其引进国内演出市场的屏障。2005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因《尼伯龙根的指环》在中国首演,注定会留下无法忘怀的集体记忆。此后,瓦格纳歌剧每一次全新亮相即演化为重大的文化事件。2013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茨堡复活音乐节等联动制作的《帕西法尔》,堪称中国瓦格纳年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

  国家大剧院以威尔第歌剧《奥赛罗》为其本年度歌剧节开幕之作。而作曲家“艺术生涯发轫起点”的《纳布科》,因多明戈“君临城下”挂帅主演而分外光彩,国内乐评一致赞为国家大剧院“最具艺术品位和专业水准的演出”。 大剧院2012年首部首版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2013年再度为纪念作曲家诞辰200周年上演。

  上海大剧院的重头戏是其联手匈牙利大艺术宫共同制作推出的威尔第歌剧《阿蒂拉》国内首演,以色列指挥家丹尼尔·欧伦倾情执棒挥洒精彩,同时,他又在广州大剧院出任《茶花女》艺术总监和指挥,亲自挑选豪版“卡司”并力邀意大利萨勒诺威尔第歌剧院合唱团。香港歌剧院同国家大剧院“英雄所见”,将《漂泊的荷兰人》排上日程。香港乐评家史君良对《漂》剧“卡司”、乐队、歌队整体表现赞赏有加。天津歌剧院和匈牙利国家歌剧院联手打造的威尔第歌剧节,在这座城市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弄臣》《游吟诗人》《阿伊达》轮番上演,临近岁末,更以津版《茶花女》为中国威尔第年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中央歌剧院2013年达到空前密集的演出频率,威尔第《游吟诗人》音乐会引来好评如潮;瓦格纳《女武神》舞台版与音乐会两轮演出满城轰动,无不充分显示了中国歌剧艺术领域“国家队”的实力与风采。

  同样是百年诞辰的英国作曲家布里顿有些受到冷落。北京国际音乐节推出其歌剧《彼得·格莱姆斯》(音乐会版)中国首演,总算弥补了不应有的空白与遗憾。莫扎特、罗西尼、普契尼的经典作品仍然大受欢迎,中央歌剧院的《图兰朵》《魔笛》,广州大剧院的《图兰朵》,天津大剧院、上海歌剧院的《托斯卡》,等等。国家大剧院最新引进的《后宫诱逃》和全新制作的《费加罗婚礼》,票房和口碑更是双赢并举。

  经典的重温与首演,中国头牌光彩夺目非同凡响。在欧洲歌剧舞台辉煌闪耀的巨星和慧,百忙中拨冗回国领衔《假面舞会》;旅欧男低音歌唱家李晓良在《纳布科》里表现优异出类拔萃;中央歌剧院《女武神》全华人“卡司”表现出应有的水平高度和修为深度。中国歌剧的制作水准整体上升,有的剧目甚至可以同世界任何大歌剧院相提并论。

  原创的沉浮

  2013年的歌剧舞台,本土原创新作虽然显得势单力薄,但也值得圈点。首先,题材内容与创作手法呈现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国家队”与“地方军”联手合作也有多层体现。

  中央歌剧院与宁波市演艺集团合作打造、金湘谱写的《红帮裁缝》,从暮春开始在北京、宁波、上海等地巡演,初秋亮相国家大剧院。上海歌剧院倾力打造的《燕子之歌》为我国声乐艺术家、教育家周小燕斑斓人生的深情咏叹。有评论家认为该剧在音乐语言的使用上,有颇具积极意义的倾向:坚持调性写作,这种写作坚持的就是“大众口味”的审美取向。

  西方歌剧文献中的“双胞胎”、“多胞胎”并不鲜见,《蓝胡子》《达芙妮》《安提戈涅》等无不为相同题材、不同文本和作曲。2013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和陕西歌舞剧院,双双紧抓“苏武”大做文章。两个文本、两个作曲,关键还在音乐。中歌版《苏武》为山西籍四川作曲家林戈尔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尘封19年,正巧暗合苏武留胡19年的历程。陕歌版则为陕西籍北京作曲家郝维亚2013年新创剧目。两位作曲家在语言系统、音乐风格、写作技法、美学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差异决定个性。其中,陕歌版《大汉苏武》突破与超越了历史题材歌剧的一般模式,既有“世界性语言”,又有“中国化色彩”。

  大型歌剧《岳飞》是旅加作曲家黄安伦题献前辈指挥家郑小瑛的一部力作。从构思到完成用了8年,再推上舞台又等了27年。“岳飞”竟然比“苏武”走得更长。2013年夏季,该剧以音乐会形式于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世界首演。有乐评称该剧是“动感化”音乐的典范,声乐种类齐全、乐队部分突出,是为两大亮点;郑小瑛棒下的厦门爱乐乐团演奏中规中矩,交响性与融合性都很自然。

  2013年正值宋庆龄诞辰120周年,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与广东星海演艺集团精诚合作,“国之瑰宝”在美丽花城大放异彩,《宋庆龄》全版歌剧世界首演。旅德音乐学者蒋一民教授认为这是近年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艺术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部新戏,如果没有经过市场检验循环上演,“沙里淘金”何来经典?2013年原创歌剧开始有计划地复排重演,国家大剧院版《洪湖赤卫队》重现舞台焕然一新,票房飘红上座满满。前两年首演的《红河谷》《土楼》等原创歌剧在“十艺节”大放光彩。重庆歌剧院2011年出品的《钓鱼城》在全国各地演出已超过60场,2013年10月再添“文华优秀剧目奖”和文华剧作、音乐大奖及优秀表演奖。

  曾以《苍原》誉满华夏、在“国家舞台精品”中引领风骚的辽宁歌剧院,2013年原本有一部原创新作《萧红》已进入“围产期”,突然因故被终止“妊娠”,最终导致“流产”;甘肃歌剧院原定年内首演的《貂婵》也推迟至2014年。

  回顾的盘诘

  有个现象值得关注:2013年上演经典歌剧数量最多的城市并非北上广,开业仅一年的天津大剧院后来居上,全年上演歌剧高达10部。曾经的歌剧“荒漠”,终于迎来了片片绿荫。汤沐海堪称本年度指挥歌剧最多的华人指挥家。易立明则应列为最受关注的华人歌剧导演,他将斯特拉文斯基二幕清唱歌剧《俄狄浦斯王》,做了最彻底的“中国式”、“本土化”,成功实现了该剧的中国首演。

  歌剧是舶来品。旅意指挥家吕嘉认为,中国要成为世界歌剧的“中心”,恐怕还为时过早。这件事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稳、走好。中国歌剧目前仍处在一个学习阶段、初级阶段。引进经典也好、委约创作也罢,要补的课还很多。中国歌剧要职业化的口号已经喊过多年,有些喊口号的人未必清楚“职业化”这个概念的真正含义和实质内容。吕嘉说,歌剧的职业化,实际上就是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这个概念并非仅限于音乐,歌唱家、指挥家、演奏家,而是包括所有同歌剧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工种”。中国原创歌剧最大的问题是,真正掌握歌剧艺术规律、运用歌剧创作思维的编剧和作曲,有多少?在哪里?

  目前国内歌剧市场远远没有进入正常运行轨道,这方面需要有关方面和大家予以重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4家大剧院,甚至有些中等城市也盖了歌剧院,“硬件”都很过硬。但是,花巨资建造的高标准的歌剧院,有没有高质量剧目?有没有高水平的人才?有没有高效率的管理?歌剧从业者最担心的是:用达不到艺术标准的“经典歌剧”误导了老百姓。因为,他们如果上过一次当,再也不会走进歌剧院了。

  曾有作曲家在媒体声言,中国人别再只要求自己融入世界、走向世界,现在要学会领先世界,有时甚至拒绝世界。重点是用实力证明、用作品说话。如果全世界的歌剧大腕都跑来中国演歌剧,全世界的歌剧迷都“飞的”来中国听歌剧,那时,可能离“中心”就不远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