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丝人”与《红楼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20日07:18 徐 晋

  据林语堂回忆,语丝社成立之后,社中同人“常在北京中央公园茶话,平伯、伏老(孙伏园)、玄同、半农常到,有时达夫也来。或在‘来今雨轩’,或在别处。一杯清茶,几碟白瓜子,叫面叫茶随便,意不在食而在聊天。藤椅放在古柏下,清风徐来,倒也舒适。”引文中提到的“平伯”,即《红楼梦》研究的一代宗师俞平伯。

  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著作有《冬夜》《燕知草》等。俞平伯的文学创作兼具诗、词、散文等多方面成就,而最著称于世的,却是他对《红楼梦》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

  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创立了考证派新红学,但《考证》仅仅是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点校本《红楼梦》的一篇序言而已。1923年4月,亚东图书馆出版了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把红学考证推向深入。《红楼梦辨》是新红学史上的第一部专著,新中国成立之初俞平伯对其进行改写后易名为《红楼梦研究》,1952年9月由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从1954年 9月开始,《红楼梦研究》遭遇非学术性批判,俞平伯因之陷入长期的政治困窘之中。但他“虽九死而未悔”,始终没有放弃对《红楼梦》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有他的4封手书,主要谈论的即是《红楼梦》版本问题。读后似可对其学术观点“略知一二”。

  根据内容确认其生产年份为“1956”的信中,俞平伯写道:

  治华先生:

  前者甘祠森先生来信说您研究石头记,并将翻成法文,甚为欣佩。他兼嘱我为您帮忙,谊不可却。但我对此书虽多年爱好,却说不上研究来,前年遭到许多批评,因此更不敢自信。

  大示诵悉,奖借之辞,殊不敢当。附来问题亦已细阅,兹就所知奉答。以未能多翻书籍,不能详细周备,有些只好缺疑。乞谅之是幸。浩然先生在中国数十年,夙所敬仰,晤时祈代为致意。

  关于翻译工作,我却有一点意见,即用什么做底本的问题。据来书言似乎用的是作家出版社本(1954年本比1953年好一点,但好得不多),这恐不很妥当。因它系根据程乙本,而程乙本在这“红楼”版本群里,是妄改最多的本子。您手头既有商务石头记本(大约是程甲本)、影印脂砚斋本,大可根据这两本来翻,尤其是脂庚本最好。为什么用这程乙本呢。我新校八十回红楼梦,大体即根据这脂庚本。我的校本已付出版社排印,约明年可以出版。有一序文发表在新建设杂志本年五月号上,祈赐正阅。匆复,候著祺

  俞平伯

  八月八日

  京朝内,老君堂79号

  从寄来的信中看出有许多错字,毛病就出在这版本上,可以为证。

  在这封信中,俞平伯围绕李治华译《红楼梦》所用底本的选择问题谈了几点意见:一是用“作家出版社本”“恐不很妥当”,“因它系根据程乙本,而程乙本在这‘红楼’版本群里,是妄改最多的本子”;二是建议根据“商务石头记本(大约是程甲本)、影印脂砚斋本”“这两本来翻,尤其是脂庚本最好”;三是他本人“新校八十回《红楼梦》,大体即根据这脂庚本”;四是该“校本已付出版社排印,约明年可以出版”;五是新校本“有一序文发表在新建设杂志本年五月号上,祈赐正阅”。

  关于《红楼梦》的版本,大致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带有脂砚斋批语的80回抄本系统,迄今共发现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蒙府本、戚序本(又称“有正本”)、戚宁本、列藏本、郑藏本、眉藏本、舒序本、甲辰本凡12种。甲戌本底本年代是1754年,己卯本、庚辰本来源于同一个祖本——己卯庚辰本,底本年代是1759-1760年,其时曹雪芹尚未去世。这三个珍贵的早期抄本中最完整的是庚辰本,存78回。另一系统是程伟元在搜集到后40回的基础上整理排印的120回本,主要是程甲本和程乙本,其中程乙本是对程甲本再加改动后形成的,以故被俞平伯认为“是妄改最多的本子”。两大系统相较,一般认为前者更接近原稿面貌。

  1921年,亚东图书馆以程甲本为底本出版《红楼梦》初版本,到1927年却改用程乙本作底本重排再印,因为胡适认为程乙本经过又一次修改,其文字优于程甲本。之后又出现两种全本《红楼梦》:以程甲本为底本的商务印书馆本和实际上以亚东重排本为底本的世界书局本。这样,在当时流行的点校本《红楼梦》中,以程甲本为底本的有一种,以程乙本为底本的有两种,可见程乙本仍然占据优势,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作家出版社本甚至1957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都是根据程乙本点校。至此程乙本可以说已是风行天下,所以李治华选程乙本作翻译底本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俞平伯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商务版的程甲本尚可接受,最理想的是“影印脂砚斋本……尤其是脂庚本最好”。

  正是因为对程本尤其是程乙本“风行天下”的状况感到不满,俞平伯才决定搞一个新校本,即后来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在《红楼梦研究》出版后,俞平伯就开始整理校勘;与此同时,他着手进行脂砚斋批语的辑评工作。1954年10月起,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等著作的运动开始,并上升为对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的批判。但在这样的形势下,《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仍于当年12月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俞平伯在助手王佩璋的协助下也继续着《红楼梦》的校订。校订工作于1956年5月基本完成,3个月后,这个新校本“已付出版社排印”。

  俞平伯在信中说他的新校本以脂庚本为底本,实际上却是以戚本为底本,而以脂庚本为主要校本。当然,戚本也属于脂砚斋本,而且是80回足本。5年后,新校本略加校订后重印,俞平伯在《重订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弁言》中对底本的选择作了如下说明:“用庚辰本或用戚本(即有正本)来做校勘的底本,当初原很踌躇,后决定用了有正本,大半为工作的方便起见。决定以后,甚至校完以后,我仍不免疑惑:是否还应当用庚辰本作底本呢?是否错了呢?现在看来,这倒不算错。有正本虽经妄改,但它的原底(戚本)实和其他的脂评本是一个系统,而且距离这现存最早、比较最好的甲戌本很接近。”毋庸讳言的是,用庚辰本作校本甚至是主要校本与用它作底本,两者是有区别的,最后校订出来的文本不会是一样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旨在取代程乙本的《〈红楼梦〉新校注本》,前80回以早期三个珍贵抄本中最完整的庚辰本为底本,这样的选择显然是较为合理的。

  从俞平伯的信中看到,新校本原定1957年出版。1957年3月7日一信仍然说:“新校本《石头记》顷已在印刷中,据云一九五七年可以出版……”实际上直到1958年2月,新校本才得以面世。是年3月10日,俞平伯信告李治华:“拙校《石头记》80回已出版了,计有四册,……缺点正多,尚祈多赐教正。”所谓四册指除了《校本》两册外,同时出版的尚有《校字记》一册,后40回一册。

  新校本千呼万唤始出来,俞平伯对它却甚为不满,不是在底本的选择上,而是在校勘方面。他在1958年6月3日的信中写道:“拙校《石头记》恐不足以餍您的属望。以原来规划比较庞大,并不是这样的。应附校勘记全部,而每回均有校勘说明。后来校勘记因篇幅太多,若作重点校勘则病其繁,若作为全面校勘又嫌不够(因尚不是每一个字每一个字都有)……遂简化为校字记。……至于校勘说明本未写完……遂未附录。所以这个本子实令人不易满意,奈何?”

  可见,原来的计划是要超过四册的。这里面占据大量篇幅的,当然不是每回的校勘说明,而是校勘记,计有100万字之多。但这些校勘记给人的感觉是两头不讨好,研究专家嫌少,一般读者又嫌多,正如俞平伯在《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序言》中所说:“校勘工作很繁重,校勘记的文字亦很多。从一方面说,还是不够详备。即主要的校本如庚辰本也并没有每一个字都校在上面,有些庚辰本的明显的错字就没有校上去。参考校本如甲辰本,省略得更多。因当初原预备只作重点的校勘。从另一方面说,又未免嫌过于烦琐了,有些像全面校勘似的。”于是从中摘录出改字部分,成为《校字记》一册。

  《校字记》的内容,一是注明根据何本改为何字,二是注明原来底本上为何字,简洁明了。但是,底本文字未经改动的地方其他各本有无异文?改动的地方其他各本还有没有别的异文?在《校字记》中看不出来,俞平伯的不满意主要在于此,他原来的规划并不是这样的。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冯其庸的《石头记汇校》和周汝昌的《石头记会真》。这两个校本的特点是把各个抄本的异文全部罗列出来,不仅是正文,还包括脂批。而且,俞平伯当年校勘所用的脂本只有6种,后来又陆续发现至12种。所以,冯、周两个校本的篇幅远远多于俞校本。但《石头记汇校》只罗列异文,不据以校定文字;《石头记会真》则虽作校定,对待异文却是根据己意择善而从。按说,校勘的原则是选定某一个本子作底本,遇有底本不通处方作校改,俞校本正是如此,故有网评如是说:“虽然由于当年部分抄本尚未发现,俞校本据以参校的本子不多,但事实证明,俞先生在推敲定字上见解不凡,与后出校本比较,一些有争议的地方,仔细斟酌,还是以俞校为是。”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俞平伯对《红楼梦》的研究,是早在加入“语丝社”之初就开始了的。第11期《语丝》周刊上,曾发表他的论文《修正〈红楼梦辩〉的一个楔子》,这该是他对自己所著《红楼梦辩》的第一次修改吧?俞平伯在取得诸多文学创作成就之后而穷其一生钻研一门学问,说不定正是大师之能为大师的“秘笈”。据说晚年反思自己的红学研究生涯时,俞平伯曾写下这样的话:“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于辞达。”他虽然只校了《红楼梦》的前80回,却同时附录了后40回,可见其手下还是留情的。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俞平伯的四封手书,是李治华宝藏多年后,于1990年代末期从巴黎带回北京,与其译作法文版《红楼梦》手稿一起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李治华(1915—),安徽亳县人,著名的中法文翻译家。1937年由中法大学保送法国留学,1942年毕业于里昂大学文学院后旅居里昂,曾将巴金的《家》、姚雪垠的《长夜》,京剧剧本《白蛇传》《霸王别姬》《打渔杀家》等译成法文。其代表作是法文版《红楼梦》全本,1981年由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出版。他从1954年开始翻译《红楼梦》,先后花费了27年光阴。为探讨与此译相关的学术问题,他与俞平伯等红学专家多有联系。1986年2月由姚雪垠介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