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和她的文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15日07:06 王 溱

  当闻一多叼着烟斗,拄着拐杖漫步在起伏的林荫小道;当沈从文在洋房里遥望着汇泉湾碧海蓝天和中山公园的满目翠绿;当老舍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欣赏着邻居家的那棵樱花,听着大海呼吸;当梁实秋身着飘逸的长袍,行走在通往国立山东大学的崎岖小路;当萧红萧军在树木葱郁的观象山脚下那所用花岗岩砌成的小楼里烙葱油饼、烧俄国大汤时,或许不会想到,由于自己的到来,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从此开始凝聚起厚重的文化底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页。

  上世纪30年代,被视为“文化沙漠”的青岛,一下子热闹起来。王统照、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老舍、洪深、萧红、萧军、臧克家、于黑丁、王亚平、吴伯箫、崔嵬、刘西蒙、孟超,这些显赫的名字,在这座城市留下了光泽。

  成群的文学大师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聚集青岛,一所大学的出现,应是不可忽视的动力。

  上世纪2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筹建国立山东大学。蔡元培力主设在青岛,“青岛远离战乱,自然条件优越”,又极力推荐杨振声为校长。作为教育家,杨振声先生像蔡元培一样具有一种雍容大度、众采博收的胸襟,同时他又是一名文学博士、小说家,最懂得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担纲文学的传授。在他的招揽下,闻一多、梁实秋先后来到青岛。前者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后者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沈从文则是文学院教师。杨振声卸任后,接任校长的是著名戏剧家赵太侔,他又为山东大学罗致了洪深、老舍等作家。众多知名作家学者的到来,不论是所开课目还是师资水平,都使山东大学“牛气”得很,同时也带动青岛的文学发展进入了几乎与全国同步的繁荣期。

  大师们虽担负教学之责,但创作更是他们的命根。文学的根源在于生活,青岛的山山水水便是大师们的文学创作源泉。山东大学正门地处青岛鱼山路,后门是阴岛路(“文革”中嫌不好听,改作“红岛路”)。当时大师们的居所基本围绕在大学四周。那是德国、日本侵占青岛时重点建设和居住之地,所以洋房特别多。沈从文住在一所德式建筑里,闻一多的住所是南欧风格,梁实秋住在大学正门的鱼山路7号,老舍则住在黄县路12号一所小院里。正是在这些今天看来已不再是特别令人瞩目的院落里,大师们完成了一部部日后被冠以现代文学代表作或里程碑的作品,为当时略显单薄的青岛文学创作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闻一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诗经》《楚辞》和《全唐诗》的研究考证。他的书房、书桌永远是充实而凌乱的,房间里到处都是线装书,书房中惟一的一把木根雕制的太师椅上也堆满了书。梁实秋在《忆青大念一多》一文中说:“我有时到他宿舍去看他,他的书房中参考图书不能用‘琳琅满目’四字来形容,也不能说是‘獭祭鱼’,因为那凌乱的情形使人有如入废墟之感。他屋里最好的一把椅子,是一把老树根雕成的太师椅,我去了之后,他要把这把椅子上的书搬开,我才能有一个位子。”梁实秋在幽雅的小院里度过了一生中家庭生活最幸福的4年。也正是在这里,他开始了最为后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多达37种的戏剧,外加3部诗集,梁实秋“穷年累月,兀兀不休”。遗憾的是他离开青岛后此项工程中断了,直到30多年后,才最终完成。但梁实秋忘不了青岛,当多年后他在台北接过女儿带回去的青岛海沙时,唏嘘不已,感慨万分。

  沈从文的住屋临海而立,幽静雅致,使其兴奋不已。“一到海边,就觉得身心舒适,每天只睡3个小时,精力特别旺盛。”精神愉悦,创作必然丰厚。《胡也频传》《八骏图》《记丁玲》《月下小景》等重要著作,都是这个时期完成的。更让沈从文刻骨铭心的是,在青岛期间,他还用华美而频繁的情书,成就了与张兆和的柔美爱情。

  老舍在青岛分别住过三个地方,无论住在何处,他每天都忙着看书、查资料、备课、编讲义。在金口三路的小楼里,老舍写了散文《西红柿》《丁》《避暑》和小说《月牙儿》;在黄县路6号的小楼里,老舍创作了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文博士》。《骆驼祥子》是老舍一生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胡絜青曾回忆说:“在黄县路居住的这段时间是老舍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时期。”“终生难忘黄县路6号。”而祥子的原型,以及对那些人力黄包车夫的详尽描写,更是老舍居住在青岛时的收获。

  如今大师均已远去,他们曾经住过的地方都已被青岛市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有些依旧还住着居民,但每天慕名而来的游人却接连不断。人们驻足在那些经过修葺或暂时没有整修过的建筑面前,想象着当年大师们的生活创作场景,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大师们也没忘记青岛,他们住过青岛,热爱青岛,感谢青岛,赞美青岛。老舍在青岛的3年,曾写过《五月的青岛》《青岛与山大》等。这些散文抒发老舍对青岛的深厚感情。“开开展门,正看见邻家院的一树樱桃。再一探头,由两所房中间的隙空看见一小块儿绿海。这是5月的青岛,红樱绿海都在新从南方来的小风里。”闻一多以“斗士”著称,但来到青岛后仿佛进入了诗的境界。他把对青岛的深情挚爱融入了他的散文《青岛印象》之中,这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惟一一篇即景抒情散文。“到夏季来,青岛几乎是天堂了。双驾马车载人到汇泉浴场去,男的女的中国人和四方的异客,戴了阔边大帽,海边沙滩上,人像小鱼般,暴露在日光下,怀抱中的是熏人的咸风。沙滩边许多小小的木屋,屋外搭着伞篷,人们仰天躺在沙上,有的下海去游泳,踩水浪,孩子们光着身在海滨拾贝壳。”沈从文对青岛有着深沉的眷恋。他在《忆青岛》一文中写道:“在青岛那两年中,正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自传》《月下小景》,其他许多短篇也是这时写的,返京以后着手的如《边城》,也多酝酿于青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有崂山北九水姑娘的影响。”后来在北京写成的小说《八骏图》,就是以福山路住宅为背景,对福山路3号的庭院、汇泉湾的景色、海水浴场的沙滩都有精彩的描写。

  时光荏苒,最后一个辞职离开山大的是老舍,那是1936年。而山大也随着新中国成立后院校撤并,早已迁至济南。但那段文学大师相聚的盛况,人们不会忘却,更不会忽略由此而带给一座城市的荣耀和影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