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退忧室散集》体例不一的文字背后,我们看到一位虔诚的文学追随者在不倦地行走,不倦地阅读,不倦地思索书写。那朴实的文字,那认真的态度,那真挚的情感,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王巨才对自然的礼敬,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思考,都表现出了不凡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无论是对革命老区的描绘,或对亲友故乡的回忆,都表达了作家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他的散文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坝上的云
到坝上,像猛然闯进陌生的世界,一切都那么真实,又让人不敢置信。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铺天盖地、惊心动魄的云。大团的,如雪域高原巍峨耸峙的群峰;小些的,则像一垛垛随意堆积的棉绒。大团小团的云,逶迤纠结,撕扯不断,威风八面地布满整个天空,让人顿生敬畏。
云是低垂的,似乎伸手便可抓到一把。云又是静止的,半天见不到些许变幻。太阳倒像是游动的。当太阳躲在背后的时候,云会呈现浓淡深浅不同的色泽,而当她一旦露脸,所有的云团便立刻镶上耀眼的金光,像聚焦在一万只强光灯下,轰轰烈烈,辉煌无比。
云层的上面,是湛蓝的天幕。那蓝色,也是辽远的、深邃的、洁净神圣的,望之际,总有一种心底空茫,万念俱消,乃至整个人都要被融化的感觉。记不清什么时候见过这样的蓝天,要说,也是儿时躺在家乡的杜梨树下歇晌的时候,但那已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
这样的天空是能够让人陶醉的,感动得掉泪的。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蓝天白云下的塞罕坝,位于阴山山脉和大兴安岭余脉交界处,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原”。
真不敢相信大自然竟有这样神奇的灵感,把一片辽阔的原野摆布得如此周到,协调,精妙绝伦。
中心的位置自然是浩浩渺渺、波光幽幽的湖水。从环湖小道走过,不时会有打挺的鱼儿跃出水面,挑逗人们的游兴;茂密的水草间,也会有不知名的野鸟猛地从身边腾起,像故意吓你一跳,而后带着一串悦耳的鸣声顽皮地向远处飞去。湖的四周,是巨幅地毯般铺展开来的草甸,草是浅黄色的,上面缀满蒿子梅、金莲花、野百合、风信子等五颜六色的野花,像是给湖水镶了一圈璀璨的璎珞。再远处,便是由低到高、由近及远次第排开的白桦林和油松林,那白桦和油松都像是经过严格挑选的,高矮粗细全都一样,看去如同士气饱满的军阵,齐刷刷布满大小冈峦,煞是雄壮,威严。
时令才过小暑,北京尚是溽热难熬,这里则必须秋衣加身。漫步在木板铺就的小路上,阵阵凉风和野草的清香让人沉湎在久违的爽快中,久久不愿离去。看天色向晚,寒意渐浓,接待的同志催我们抓紧时间,去体验一把策马草原的浪漫,说这是来坝上绝不可放过的项目。我因上了岁数,自不敢轻狂造次,便由马的主人老曲陪同,信马由缰地向山谷下缓缓行去。
谷底是一条小溪,泠泠有声,清澈见底。老曲说这便是滦河的源头,为保证京津用水安全,这一带是绝对不许污染的,连种地都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小溪对面便是内蒙古地界,山坡上一排青砖红瓦的平房,老曲说那村子叫十二座连营,属克什克腾旗。我问他家在什么地方,老曲左手一指,说就是远处沙柳树下的那几排房子,叫西连营。问光景过得咋样,答说还行吧,你们租的这三匹马都是我的,两个月旅游旺季,少说也能收万把块钱;平常时间,房前屋后种点荞麦莜麦土豆萝卜什么的,基本够一家人吃了;也没有什么负担,两个孩子一个在湖南上大学,一个在县政府上班。农村人要求不高,能自给自足,自由自在,也就满足了。
老曲70多岁,脸膛黑里透红,看去不到50。见我们七嘴八舌连声称羡,他憨厚而不无幽默地表示,生活在这个地方,再不显得年轻些,能对得起身边的青山绿水,白云蓝天吗?
回旅店用罢晚饭,穿过街上热闹的夜市,我们来到镇子的休闲广场,见西头地平线上,一弯金黄色的下弦月沉甸甸地挂在树梢间,距离我们不到三五百米。我正惊诧今晚的月亮何以会有这样大,这样亮,这样近,接待办的朋友笑笑说,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是这地方的空气异常清新,能见度特别好,所有才产生这种错觉。经他点拨,方始醒悟。
真舍不得这样宁静的夜晚。但天气太冷,明天一早又得出发赶回北京,只好“留一些遗憾”,回去歇息。
第二天,接待办的同志再三提示,说有个林场展览馆,一定得看看,时间完全来得及,不看会后悔的。
这真是一个精彩的伏笔!像一部抽丝剥茧、精心结构的悬疑小说,悬念要到最后才解开。
原来,这些让我们一整天赞叹不已、流连忘返的秀美风光,这被称作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的塞罕坝,既非老天恩赐,也非祖宗馈赠,而是当代英雄胼手胝足、生死以之的杰作。
这方曾是皇家林苑的风水宝地,历经放围垦种和战乱破坏,全国解放时已变成风沙肆虐的莽莽荒原。为了“给北京阻沙源,给天津涵水源,给国家增资源,给地方拓财源”,1962年2月,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工人到这里安营扎寨,开始了植树造林,重建绿色屏障的征程。共和国版图上,一个新型的国营林场由此诞生。
想想看,那是一种何等艰苦卓绝的征战:平均气温零度以下,最低可达零下40度。全年降水量仅417毫米,无霜期也只有42天。又赶上三年困难时期,物质供应极度匮乏。正是在这种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年轻的创业者们不避风霜劳苦,吃窝头,住窝棚,饮雪水,抡铁镐,历经一次次失败,又夺得一个个胜利,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硬是在这片海拔1500米以上的荒沙地上,营造出一派葱茏的绿意。现在,塞罕坝人工林和草原面积达到1658平方公里。这中间,自然包含几代林业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有说不完的感天动地的故事。
当我在展厅照片中逐一瞻礼那些林场最早的创业者,包括第一任党委书记、病危时叮嘱家人把骨灰撒在坝上林海的王尚海,第一任场长刘文仕和副场长、高级工程师张启思,以及十多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远离人烟的防火瞭望塔上的陈锐军、初景梅夫妇时,我真是被他们崇高的精神品格深深感动了,眼眶噙满泪水。我想到了“高山仰止”这个词,并且斗胆改动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的名句,以为观感的题留: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英雄伟业,山高水长。
汽车沿京承高速公路南行,过了古北口,天又变得灰蒙蒙的。如同从一场唯美的舞台情景中返回现实,思绪纷然,感慨丛生。
人,常常有意无意毁坏自己的家园,也可再造优美舒适的环境。
东隅已失,桑榆未晚。
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
这一方水土
盛夏的关外,满目葱茏。蓊郁的林木,茂盛的田畴,油绿发亮,一望无际。平常时间冰封雪覆的原野,只是到这个季节,才漫不经意地在和煦阳光下,袒露出它的博大丰沛。
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不只物产充裕,也包括精神财富的丰赡。几十年来,孟泰、马恒昌、吴运铎、王崇伦、赵桂兰、尉凤英、雷锋、郭明义等等,群星闪耀,英模辈出。
很想拜访的一个人,是余新元。出发前,省里的同志告诉我,在辽宁的英模谱系里,也许找不到他的名字,但正是这位可敬的老红军,慧眼识才,先后把雷锋和郭明义送到部队。
1959年冬季征兵,雷锋身高体重不合格,档案又不全,接连受阻。情急之下,他从弓长岭跑到辽阳,找到兵役局政委余新元,软磨硬泡,跟进跟出,苦苦“纠缠”。余政委当过长工,参军前母亲投井自尽,两个妹妹饿死。对雷锋的反复请求,他先是耐心做工作,解释征兵规定,说服他放弃,继而被他孤苦的出身、出色的工作表现和强烈的报国志向所打动,觉得这孩子根红苗正,积极上进,送到部队会是一块好料。他把雷锋的情况和个人意见向市委书记作了汇报,得到支持,又先后28次与鞍钢焦化厂、部队接兵人员及兵役局其他同志沟通,最终获得批准。
元旦后,新兵起程。雷锋没亲属,送行的人却来了一卡车,其中就有余新元的妻子田儒文。一个多月的接触、相处,老田早把这个勤快懂事的年轻人看做自己的孩子,她为他带去鸡蛋和路上的零用品,叮咛他一定要注意身体,好好锻炼,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战士。临别,雷锋向余政委敬一个军礼,说感谢余叔叔。政委摆摆手,说你应当感谢辽阳市委、辽宁人民、征兵部队,要牢记大家的期望,为他们争气,争光。
17年后,也是在他的支持下,郭明义顺利加入人民军队的行列。郭明义的父亲也是英模人物,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接见,与余新元熟识,当年为郭明义参军曾上门代子请缨。余后来调任军分区副政委,今年91岁,在鞍山休养。考虑到年事已高,一般不安排采访;又兼集体行动,日程紧张,原先的计议只好舍弃。
在雷锋纪念馆,我们见到余老的彩照,方面剑眉,庄重和蔼,让人顿生亲近之感。市委副书记郭辉说,在辽阳,在辽宁,无论领导还是群众,举贤荐能,珍爱人才,崇尚美德,从善如流,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风气,是长期形成的一个传统。雷锋牺牲后,举行公祭大会,全市70万人口,前来送行的就有10多万人,所用的棺木,是当时的县委书记给自己母亲准备的。
同雷锋一样,郭明义的事迹已家喻户晓。他从部队转业回到鞍钢,任矿山采场公路管理员15年,每天提前两小时上班,相当于多干5年的工作量;坚持20年无偿献血,累计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血量的10倍;为希望工程捐款10多万元,资助180多名贫困孩子上学;他组织的爱心团队,已有6000多人签订合同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1200人志愿捐献遗体器官。就是这样一位爱岗敬业的时代先锋、助人为乐的道德楷模,你想不到,他会是那样的朴实、憨厚、木讷、执拗。
“郭明义的各种荣誉证书摞起来怕比他人还要高,但他记性不好。”说这话的是同行的辽宁作家周建新。他撰写过关于郭明义的报告文学,26万字,已经出版。但采写很困难。周说,究竟献过多少次血,捐了多少钱,他自己全说不清,是我们亲自到他家去数了献血证书,才知道有55本,捐款数字也是到希望工程办公室统计来的。他去北京参加汇报会,我们给准备了讲稿,他一字不用,非按自己的意思讲不可。问他为什么总想帮助别人,他说不为什么!就是心软,别人有难处,总不能袖手旁观,做点好事,还需要理由?这人就是这样,什么都舍得给人,他家住40平方米,家徒四壁,空空如也,自行车、电视机什么的,谁困难给谁。
我们问,他爱人能没意见?周建新说,哪会呢!她爱人在医院工作,我们也同样问过她,回答是,老郭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就是爱做点好事,我能有什么说头?家里支持,工友们也服气,否则他的爱心团队哪来那么大的号召力?采写中想私下摸摸周围人的真实看法,有位饭馆老板没等我们说完话,就抢白一通:怎么啦,这么好的人你们也想背后嚼舌头?
“做好事,不需要理由。”这使我想起郭辉副书记饭桌上随便聊起的一件事。
辽阳中心医院有位科室主任,常给患者垫付医疗费,少则三五百,多则数千,从不立字据,不要借条,十多年来究竟垫了多少钱,自己根本记不清。记者采访,他不愿谈,说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有什么好写的。一再启发,回答总是说看到病人掏不出钱,耽误治疗,不帮一把,总觉得过意不去,谁没个难处啊。问,家里人知道吗,答说,这压根就不算什么事,说了,能有啥意见。又问,经常垫钱,不还咋办,他实话实说:我是垫钱,又不是捐钱。但只要你诚心待人,好心总能换来好心,我垫了10多年,没遇到一个赖账不还的!
类似的事,抚顺也有,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国强讲的。市医院两名护士去云南旅游,火车上遇到一位孕妇难产,她们赶去,见孕妇身下血流不止,情况非常危急。问题是,她俩都是医院供应室的,面对眼前情景,也一时束手无策。好在急中生智,她们随后用手机接通医院电话,经过妇产科医生远程指导,顺利接生出一对双胞胎婴儿。产妇两口子都是农民工。回到抚顺,她们放心不下,通过昆明铁路局联系到产妇入住的医院,知道母子平安,就又寄去2000块钱,叮嘱好好保养。
“用勇气承担责任,用爱心创造奇迹”的事在网上传开,市里的记者赶去采访,两位护士觉得奇怪:这也叫新闻啊!问想没想过万一出事要负的责任,回说,人命关天,哪顾得上那些……
随“与雷锋同行采风团”采访,从沈阳到抚顺、辽阳、鞍山,接触的就是这样一些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事,却使我一路上思绪纷然,感慨不已。说点也许矫情的话,我是从这些被他们自己称作“稀松平常”的凡人小事、爱心善举中看到国家乃至人类文明进步的希望,也从这种由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党人价值观念和谐统一所营造的社会氛围中,理解了这方土地春风化雨、英模辈出的原因,解开了此行的一大心结。
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固然不乏诙谐的调侃,但那个歌名几天来一直在我脑海里不时闪现。
是的,这是一方地力丰沃的平原,一座民族精神资源的富矿,一块足可仰视的高地。
(摘自《退忧室散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