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华的杂文随笔集《四十说惑》再次证明,面对扑面而来的日益浮华的物质世界,杂文随笔完全有理由从当下惯于“逃避现实,回避矛盾”的桎梏中冲杀出来,直面生活,纵横时事,解构人性,使杂文与随笔独有的文体属性和表现力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四十说惑》之“惑”,周湘华以单刀直入的方式为自己、为杂文与随笔的疆域、为整个社会进行文学命题,囊括了一位不惑之年的成熟女性对社会的存疑、追问和解读。《四十说惑》共分为“喧哗时代的情感之惑”、“喧哗时代的人心之惑”、“喧哗时代的文化之惑”、“时代的怀念与致敬”4个专辑、80余篇,所有的“惑”不是那种司空见惯的小女人态的顾影自怜,也不是至今仍在风靡的对个人情感体验的自圆其说,而是那种“当阳桥上一声吼”的女中丈夫架势,丈八蛇矛丝毫不避、不躲、不让,直指社会、经济、职场、文化、家庭、婚姻的血脉纹理,一扎一个准儿,一挑一大片,构成了自己文学战争逼真而独特的图像。
陈忠实对《四十说惑》的定义是“机巧,犀利,深刻,有独特的艺术审美”。在我看来,惟“独特”是作家之最难,也是作家在百舸争流中成功抵达彼岸的杀手锏。《四十说惑》不可能是别人的,只能是周湘华的。在《剩女与空置房》《王小贱,爱情的乌托邦》《谁是你的命门》等文章中,作者的视角瞄准国人情感世界本末倒置的乱象,用嬉笑怒骂的方式,把金钱、地位、情色与良心、坦诚、真爱之间的“浮世绘”鞭挞得噼啪有声,把所有的追问逼到了人性的神经末梢;《变天与变脸》《疯狂的成功学》《致命的马屁》等篇什则像B超下时代人心的哈哈镜,幽默风趣地剖析了鱼龙混杂、变异褪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我看“剧二代”》《美好就是活在自己的岁月里》《“无厘头”为什么这样红》诸章,从文化的坚守之痛、创新之惘、媚俗之滥切入,针砭时弊,一剑封喉,直戳当下文化精神、文化审美、文化发展的软肋;在《永远不和你说再见》《爱是信仰,爱有奇迹》《努力做个不受“惑”的人》中,主题突然峰回路转,笔势由陡峭锋利化为细微柔软,如万仞之间的山岚云海,袅袅其中的,是对人间亲情、友情、人情的无比留恋、追思和怀念。
周湘华的笔锋多是在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传统与时尚、道德与伦理、坚守与流行之间左扎右挑,既有明晃晃、冷森森的凛凛寒气,也不乏刚柔相济和侠骨柔肠,这也是周湘华与其他女性作家的差异。
《四十说惑》俨然是周湘华笔下的一幕话剧,这源自她老辣诙谐的语言、直捣黄龙的叙事、旁征博引的说理和针锋相对的迎击。乍进剧场,诸如“中国成功男的爱情从来都不会光顾一个女人的内在世界”、“爱,是一种严重的物质疾病”、“这些变脸叫绝的人,一般都是谁得势跟谁的骑墙派”等堪称道破天机的“台词”,弥散着人间百态、社会群相的阴与阳、痛与痒、硬与软、宁静与喧哗、伤口与鲜血,无一不与观众的社会经验、人性体验发生共鸣。
周湘华锐利的“新闻眼”、资深报人的社会意识、作家的自觉与担当,使她无时不“狭路相逢”在生活的前沿和现场,第一时间对浮华世相进行介入、观察和感悟,从而十分轻易地跨越了类型作家的认识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