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文艺团体如何更好地为兵服务,多少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客观地说,在为兵服务这个问题上,所有部队文艺团体都是不含糊的。无论在广袤内陆、中原大地,还是高山海岛、大漠荒原,只要是有部队驻扎的地方,不管单位大小官兵多少,都曾留下过部队文艺工作者的活跃身影。许多文艺单位和艺术家,常常把为兵服务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踊跃地深入到部队基层去,在为部队演出服务的实践中履职尽责,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为兵服务作为一种优良传统和作风,一直被部队各个文艺团体坚持着、延续着和发扬着,为此作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探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洒下了无尽的汗水,也涌现出不少动人的事迹。甚至可以说知难而进的部队文艺团体,在以一种近于悲壮的行进,来续写着一种恒久的业绩和荣光。
然而,一个不能不承认、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真切地摆在了所有部队文艺团体的面前,即为兵服务这种神圣的使命,在当前遇到了极大的难题和困境。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基层部队不再像早先那样,听说演出队伍的到来就欢欣鼓舞,欢呼雀跃,而常常是以种种理由推三阻四不愿接待,使文艺团体下部队演出有些难乎为继。其中原因或许在于,各部队这些年来在文化设施上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通过电视、网络和下发光盘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能够迅速及时地观看到各种高水平、高质量的节目。因此,有的部队对一般水准的真人秀的演出不大看得上眼,如果一支演出队伍中没有明星大腕,就干脆以训练战备任务忙为由婉言谢绝。当然,为兵服务中的经费问题,也是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部队接待演出的经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大多属于预算外的支出,这也是部队不乐于热情接待文艺团体的考量因素之一,使得下部队演出难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一些文艺团体为完成规定的下部队演出场次,竟到了需要找熟人托关系,才可能被安排、被接待的地步,这使部队文艺团体为兵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挫伤。
如果从部队文艺团体自身来找原因的话,在为兵服务这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上,无论是观念、内容和方式,都出现了相对滞后的状况。今天部队的兵员构成和文化条件,早已不同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也不同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和平建设时期,甚至与10多年前都有了天壤之别。部队的文化设施,官兵的欣赏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我们为兵服务的思路还基本上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上,几十年来很难说有什么大的变化。一次次或大张旗鼓或轻装简从的下部队演出,拿给官兵看的节目,如果演出内容小于基础条件,节目滞后于生活现实,引不起官兵多大的观赏兴趣,接不通与部队官兵思想情感的血脉,遭到冷遇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当然,还有一个必须承认的现象是,在部队文艺团体中,也有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为兵服务的意识比较淡薄,并不把为兵服务作为其安身立命之本和第一位要求。具体表现为其眼睛只盯着名利与金钱,只盯着光彩夺目的大舞台,热衷于追求出大名获大利,对下部队演出不大上心。更有甚者是缺乏自律,作出某些不名誉的事情,甚至对败坏军队文艺团体的声誉也在所不惜。有的对单位布置的任务拒不承担,并且动不动以离开部队相要挟。有的人是冲着军队文艺团体响亮的金字招牌来的,伸手要各种名利和待遇,等到愿望和要求满足之后,则将为兵服务置之脑后。有上述种种表现的虽然是少数人,但影响是极为负面的,是与军队文艺团体的职能背道而驰的,也招致了人们对部队文艺团体的种种非议。
尽人皆知,部队文艺团体为兵服务观念和意识的树立,源自于一种可贵的优良的传统和精神的遗产。部队文艺的本质是战斗的文艺,是伴随着战争生活诞生和发展的。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文艺工作者与战斗者一起投身战斗,出生入死、并肩作战,血与汗、生与死都是紧紧连接在一起的。那种时代的为兵服务是最直接的,所创作的作品就孕育诞生在战斗的刀光剑影之中,用直白的、明确的、生动的,然而是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内容和形式,在战争的进程中,产生着无比巨大的激发斗志、凝聚军心的力量,起着无可估量的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作用。同时,以文艺演出服务的方式,对我军血染战袍的战斗者,起到缓解压力和精神抚慰的作用。这样的文艺实践表明,部队的文艺是最贴近战争的创作,也是最贴近部队的服务。
回想起来,从我军文艺的发韧之日到今天,我们这支军队所创造的文艺成果是十分辉煌的,也是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都无法比拟的。在8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所有曾在这支队伍中创造和奉献过的艺术家们,无不感受到作为一名部队文艺工作者的光荣和责任,也无不以巨大的热情和才智投身创作和演出。因此在我军的各个文艺门类,才会涌现出大量脍炙人口、可以当之无愧代表国家水平和精神气魄的作品,并且始终受到全国人民和全军官兵的欢迎和推崇。出自部队文艺工作者之手的作品,丰富、壮观、深厚和辉煌,是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力地感染和激励这支奋进中的军队,也对凝聚民族精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的部队文艺,无疑可以进行史的书写。
要客观地审视我军文艺自身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认真思考我军文化工作独特的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虽然部队文艺工作者的总人数,从编制上说已经缩小到历史最低点,由新中国成立之初最多时的6万之众,锐减到今天的不足2000人的编制,差不多到了1/30的程度,这已经是一支少而精的队伍了,但它所产生的影响仍然是很大的。在国家和社会举办的各种门类的文艺活动中,都能看到部队艺术家的身影,而且常常是摘金夺银,十分引人注目。令人必须深思和注意的是,在各类评奖比赛的竞技场上,特别是在广受关注的电视荧屏,似乎总有一些穿军装的文艺工作者在一展身手,在为部队争得某些荣誉的时候,却又给人以部队的文艺兵过多的印象。这说明一个道理,部队的文艺工作者人数少却影响大,表明文艺的确不同于其他职业和角色,其影响有着无可估量的倍增效应,无论是好的或不好的方面都可能被放大。
我们必须认识到的一个事实是,在这样一种媒体极为发达的时代,似乎难有生活的死角可以不为人知。身为部队文艺队伍的人,确实应当更加自重、自持、自律。那种为兵服务的意识谈化,而煞费苦心甚至不择手段想在荧屏露脸,以期扩大知名度的做法,并不可取。从事文艺工作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知名度是不言而喻的,但凡有点知名度的人,又很容易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之下,接受舆论的监督和批评。任何一个部队文艺工作者、任何一个部队文艺团体,都应该时刻想到自己的身份,都应该想着怎样更多更好地为兵服务,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只看到光鲜出彩的一面,更不能只漂在远离基层的上面,浑然不觉地穿着军装到处招摇。以一个部队文艺工作者身份参与的活动,要看到既可能给自己带来荣誉,但任何不当的言行也可能给部队和文艺工作者形象带来损害。
对于整个部队文艺团体而言,的确有一个怎样适应变化、与时俱进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政治和文艺遗产,部队文艺有其沉重的分量和不可舍弃的理由。我军作为一支担负现代作战任务的武装集团,仍然需要以文艺的方式来为其服务。这种服务或许可以广泛利用全社会的丰富资源。我们这样一支军队的特殊性质,决定其需要有自身的政治工作,而部队的文艺工作者又是最懂得、最擅长以最形象、最具艺术化的手段,来加以体现和表达的。
急迫之处在于,部队文艺团体履行为兵服务的职责和使命,有一个怎样适应新情况、新形势,开拓新思路、新局面的问题。而这是需要以极大的热情和心智,进行认真审视、重新定位和深入探索的。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国家和军队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完全习惯于采用过去那套一成不变的为兵服务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即便是勉强完成了所规定的演出场次,从根本上讲并没有多少意义,而且从场次上讲其中有多少水分,这种服务又有多少实际的作用,都是不言自明的。虽然真人秀的现场演出这种最为传统的服务方式,不能一概否定和放弃,但更应从新的角度来拓展为兵服务的思维,即下功夫专门对此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总结出好的和活的方法和经验,找到既能很好适应又能很好变通、与时俱进的思路与途径来,从而以不同于过去的方式和形象面对当代官兵。
必须认清的一种现实是,在现代传播条件下的为兵服务,要把官兵真正当作主体,而不是当作施恩的对象,所有的文艺方式,都应该方便官兵的参与、进入和融合。而那些看似高级豪华上档次的文化设施,应当服务于兵这个根本对象。服务的人性化,官兵的真正主体化,关系到这项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如果是与官兵没有多少实际关系的形象工程,只能是徒有其名的花架子。那些真诚地将精力与经费往基层倾斜,那些为改善文化设施的可观投入,都应当成为为兵服务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在这方面,部队文艺可资利用的空间巨大,同时也是大有可为的。
如何充分发挥好部队文艺队伍的作用,是十分值得重视和加以研究的。现在的部队文艺队伍,大体可分为专业和业余。业余的文艺队伍人数不多,没有编制,水平有限,人员流动和活动方式不定,难以达到一流,距部队的当代实际的欣赏要求也有一定差距。但这支活跃于基层,离官兵最近,保持着部队文艺工作原始性的文艺队伍,其为部队服务有其鲜明的灵活性、贴近性的特点,其创作的作品和演出的方式往往是快速反应式的,带有部队生活的显著特色和新鲜气息,也容易受到部队欢迎,容易被视为部队的自家人。提高这支队伍的人员素质、业务水平、创作能力,将使其在基层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于专业文艺团体,为兵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在列计划、做安排的时候,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就可以了,也不是人下去就行了,必须看到为兵服务不是应付,不是点缀,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将其作为主业,是重头戏,是命运之所系,是生存的真正依托。求生存的部队文艺团体,除了要有责任感,还要有危机感,必须眼睛真正向下,水平真正向上,而且能够进入专业文艺团体的人,必须是精而又精的人才。那种才情一般,或轻松度日,或心有旁骛,对基层部队感情漠然的,都应当被淘汰。部队的文艺团体应该是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艺术高超、能战斗的队伍。
部队文艺团体怎样真正树立为兵服务的思想,铁心想着基层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部队文艺团体不应该是一个只为自己赢得好处的平台,不能允许既享受着身在部队文艺团体的种种好处,又忽略为兵服务的根本职能。不能把部队文艺团体当作讲排场、显身份、耍大牌的地方,要看到脱离了为兵服务这个根本,部队文艺团体就偏离了方向,误入了歧途。真正把心贴在基层,服务方式就会找到更多的途径,譬如可以派出更为短小精干、一专多能、灵活多变的队伍,放低身段,融入基层,真正做到为兵服务,让部队真切地感到近在身边而不是远在天边,感到这确实是亲如一家的部队艺术家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大腕,让部队感到部队文艺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切实需要,确实能为提高部队战斗力起到真正的作用。
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怎么把节目和剧目真正演到官兵心上。让官兵喜闻乐见的作品,应当是真正春风化雨的、赏心悦目的、令人亲切的、感动人心的精品佳作。越是高高在上的团体,离部队就容易越远,因而也就越不容易了解官兵,越难于以快捷的方式服务部队。从本质上讲,部队文艺创作队伍最明白部队的需要,也最了解应当拿什么样的作品为部队服务。就目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真正深入部队基层,体验官兵的甘苦,以贴近战士的创作,拿出有生活温度、有时代呼唤、有时代感情的作品,这些作品是把部队官兵真正放在心上的创作,是官兵情感的温度计和晴雨表,反映的是部队的真正现实和感情,是官兵的真切要求和愿望。同时,借助今天先进的传播手段和新媒介,以更多高质量的、贴近现实的、真正打动人心,且具有新颖而恒久艺术力量的作品,唤起广大官兵的共鸣,接通他们的思想感情,可以更好地激励士气、鼓舞斗志,提高部队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