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怀中长篇纪实文学《底色》作品研讨会发言摘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30日07:21

  徐贵祥同志:

  欣闻全军军事文学研究中心首届年会即将隆重召开,在此致以衷心的祝贺,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愿中心不断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军事文学事业迅速发展上,越来越发挥出更大作用。得知年会作为议题之一,还想讨论我的长篇纪实文学《底色》,让我受到很大鼓舞,感谢研究中心及与会各位对我的支持与关心。十分抱歉的是,因身体欠佳,不能前往当面听取各位意见,望予以原谅。再次表示感谢。

徐怀中    

2013年12月14日

  黄国柱(解放军报社原社长):

  今天的会议不仅是一次轻灵的精神之旅,还是一次难忘的怀旧之行,更是我们军事文学一次难得的振奋之举。我从三个方面谈谈对这部作品的认识。

  首先是徐怀中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采写并进行创作。本书从第十四章到第十七章记录了他实地采访的过程,记者身份与作家身份本身并没有什么清晰的界限。同时具有这两种身份的人不在少数,像最早的刘白羽部长,后来的年轻同志钱钢等,以及外国的海明威,杰克·伦敦等。记者本身是一种职业,与专业作家的区别是,要为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及时准确的描述。在社会责任方面,大的方面与作家是一样的,具体来讲要更为直接地表达所处环境情况,不允许虚构,所以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更重要一些,我们对记者的要求也更高一些。作家可以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同时可以虚构作品;而记者,他的观察思考较作家而言,最重要的是抵达现场,我在故我见,我见故我思,依托事实才能发表感想,而不能凭空想象。徐怀中有幸有这种际遇,在现场走这么长时间是非常难得的。作为一名军事记者也是非常合格的。现在军队面对很多非战争的军事行动,作家也应当更多地参与这些行动,这样才能拿出更贴近军队的作品来。

  第二点是关于本书创新之处。从战地记者本身来讲,对于战地英雄的记录也体现了关怀,字里行间,徐怀中的个人风格很明显。和他的《西线轶事》《阮氏丁香》《我们播种爱情》《地上的长虹》等作品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即使遮挡住作者名字,也能感受到这种风格。特别是对战争中的女性,有着非常细腻敏感的观察和关怀。就创作的文体来说,这部作品既不是小说,也不是纯粹的新闻创作,它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比如作品开头,围绕着几十年前夫妻之间的一段回忆,在纪实中包含着作者本人的观察和分析,有时代背景,也有明确的事件依托,有鲜明的人物性格,有生动的细节。在这部作品里,这些文字非常自然,有时事的理性分析,有历史的多层回顾,有家庭的心灵诉说,有战争的独到认知,有生命的深刻感受。当时此行,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处处有生死考验,比作战的危险程度可能更大,但是他的描写,字里行间却是相当的轻松,豁达沉重兼有深刻。他的战争体验是非常珍贵独到的,从行文的词句手法来讲,这部书的创新之处非常多。联系到这部作品,对当下的新闻报道来讲,也同样需要这种丰富的表现手法。

  第三,该作品展现出的博大的胸怀和思辨性。很多人充分肯定了作家对书中记录这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反思,这的确是这部作品最伟大的部分。对战争真相的还原记录,胜过了其人生思考和生命体验,对冷战国际史研究来说也富有史料价值。同时,作品充满了思辨性,包括对世界大事的思辨。思辨方式有三:一是对人不对国,二是讲史不讲今,三是讲大不讲小。这个作品,对我们把握国际形势、国际战略,很有启发,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朱向前(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我关于《底色》的阅读心得已经作为跋附在书后了,在此不再赘述。今天,我想稍微换个角度,从作品《底色》看徐怀中同志的四个“底色”。第一是低调的人生态度。我在跋中提到了莫言,徐怀中坚决要求删掉。这件事便是他低调人生态度的一个实证。第二是博雅的生活情趣。日常生活中,徐怀中喜好围棋、京剧等,类似当代文坛上汪曾祺一路,这种路数军中少见,这类雅好则对他的创作不无影响。具体到《底色》这本书,作品从《山居吟》古琴曲起笔,说夫人正在弹古琴,这是她最喜欢的琴曲,突然“当”的一声。这一声就给这部书定了一个调子——古雅,高格。这在我们的军事文学中是比较少见的。第三是不倦的艺术创新。徐怀中有一以贯之的风格,但是在本世纪初,他写过两个短篇,一个《你或许见过日出》,一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看了以后觉得,要是不看作者名字,我猜不到是徐怀中。这让我很感叹他不倦的创新,那时候的他已经70岁了。那种求变求新求突破,敢于改变自己、超越自己的精神,在中国当代文坛非常罕见。第四是执著的人性探索。探索人性的努力贯穿他一系列的作品,尤其是《无情的情人》,当年受到不公的批评,就是因为探索人性。但无论遇到怎样不公正的对待,徐怀中都坚持对人性的探索,《底色》依然如故,执著地探索了人性。

  范咏戈(《文艺报》原总编辑):

  《底色》是一部“非常态”战争文学。是在“三婆服”“忠君叶”小屋的客观真实中,把作家天赋的灵感和灵性充分发挥、捕捉到了战争中生动的动感影像,将人在生死交替一瞬间定格为永恒的一部珍稀的战争文学文本。

  首先,我从《底色》中读出了战争思考的沉重和睿智。不论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故事人物表达还是通过议论表现,作者都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视角上。作者笔下,这场战争很复杂,决非简单的正义非正义所能涵盖的。

  其次,徐怀中的作品始终有对人性独特的审美取向。他的作品主人公偏好选择青年女性,我想这是他出于表现人性的考虑。战争原本和女性关系不大,但是她们上了战场成了军人,对战争残酷的拷问更加严峻,事实上也取得了这样的效果。《西线轶事》那种女军人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魅力。《阮氏丁香》在人性的复杂中展现了恒久的东西、美的东西,超越战争政治中的一些东西。《底色》也是这样。这一点,我认为是徐怀中作品“非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再次,作家独有的才华给我以深刻印象。文学是叙事,是语言的艺术。读徐怀中的作品,除了修辞丰富不拘一格,还有一种音乐节奏感,甚至一些画面感。节奏铿锵,同时又有一种幽默。他的行文风格往往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却给你留出引而不发的想象空间,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文学想象的功底。其实我们研究任何一个有个性、有风格的作家,都是在研究他的语言艺术。徐怀中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他独有地位,与他艰苦的语言跋涉是分不开的。看起来很轻松但已经达到那种没有技巧的技巧,这个是不可复制的、是学不来的。

  总之,以非虚构完胜虚构的文本,非常珍贵。这里所有新的战争体验,还有非虚构的直接可信性,超过了虚构。《底色》看起来是一个旧的文本的整理,但是并不影响我们阅读的代入感。

  汪守德(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原局长):

  我认为我们今天的军事文学创作,从整体上讲是呈下降趋势。这种情形的出现和整个大时代是有密切关系的。军事文学研究中心今天开这样一个会,是有意义的,这可以让我们在怀念过去那种繁荣兴盛的时候,也对今后的路如何走进行思考。从徐怀中的这本《底色》,我不仅看到了他为我们所熟悉的整个风格,也对军事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启示。作为一位老作家、老领导,徐怀中的人品、官品、文品,都是十分令人赞佩的。我最为突出的印象是,徐怀中有一种宽厚、仁爱的博大情怀,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创作上。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特点,使他的不少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很高的艺术质量。《底色》的价值可能是多方面的,它记录的是一段历史,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反映出的是一个大作家的眼界和情怀,告诉我们怎样来观察和描写战争中的人和事,称得上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文学作品。从书中写到的事实,我想了这样一些问题,我们怎么直面战争,直面战争中的奋斗、牺牲、死亡。我始终认为,中国的军事文学对战争留给我们的惨烈疼痛的记忆书写得不够。我们在更多的时间里,总是乐于表现战争取得胜利的光荣,作品里更多的是写正义和非正义之间的斗争、侵略和反侵略的较量。这是没有错的,但作家应该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思考。在战争的血腥惨烈过程中,“人”是怎么一回事,“民族”是怎么一回事,我觉得我们的观照和表现是很不够的。在这里我有一个看法,许多年来,我们一直讨论中国文学的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我以为对于军事文学来说,我们既不是浪漫主义的,也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理想主义的,常常是从一种理想的角度,从既定的概念,来观察、思考、理解和表现战争,这使得我们的军事文学无论在丰富性上,还是在真实性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和局限,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也受到了削弱。我以为发展我国的军事文学,首先要真正解决好真实性的问题,其次要有反思的精神,通过我们的军事文学作品,在战争题材领域很好地传达出我们所应具有的情感力量和理性精神。

  黄献国(解放军艺术学院训练部原部长、教授):

  读了《底色》,我在想,徐怀中这部作品,给我们留下的军事文学的“底色”究竟是什么?在《底色》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我今天就说我们军艺文学系培养新一代作家的问题。对于培养“80后”、“90后”这批作家,徐怀中留给我们的财富是什么?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什么?第一,作家不能急功近利。作品中有一段写得非常精彩,美国国防部长下了飞机要过一座桥,这座桥叫公理桥,阮文追带着一个年轻人去炸这座桥,这个年轻人太激动,一下子暴露了目标,结果阮文追最后被枪毙了。如果徐怀中不是近50年之后来写这部书而是从越南回来之后就写,那么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他从阮文追的故事引出美国国防部长的故事:正是这么一起爆炸未遂的事件,使得战争狂人麦克纳马拉思想上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嬗变。这个一天可以下一道命令,把美国第七舰队和几十万部队送到越南去的美国国防部长,在回到美国以后,开始游说美国国会、美国总统,要求结束这场战争。如果没有近50年的沉淀,怎么会有后面这些故事?我们都知道,徐怀中不是高产作家,他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恰恰就是几十年的沉淀。在84岁高龄,47年后《底色》浮出水面,这是中国作家群中少有的。

  第二,军事文学创作的本色是什么?徐怀中的白描功力,总是那么不动声色、娓娓道来,对于半个世纪前的越战,进行360度战争全景描写。刚才大家谈到这部书的形式创新,我觉得特别有感触。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们第一次在礼堂看《一个和八个》,我记得是徐怀中亲自动员,让同学们一定去看,说如果不去看你们会后悔的,可能会坐不住,但是你们一定要坚持看完。果然,在礼堂放映的时候,放到一半,其他系的学员全跑了,文学系35个人没有一个人离开。第一次看这种现代主义影片,使我们感到震惊。我们惊奇于《一个和八个》的形式创造。《底色》像是报告文学也像是散文。徐怀中的这部作品拿到任何一个出版社,编辑第一个感觉都会是:这好像是一部电影纪录片的脚本。形式创新也是这部作品一大特色。徐怀中做文学系主任那一年,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迎着八面来风”。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包括法国驻华使馆的过路片子,只要在北京停一天,他都会组织我们去看。我们大约看了六七十部外国进口经典电影,在那个年代,这无疑使得军事文学教学别开生面。徐怀中就是要求我们观念常新。观念常新是徐怀中宝刀不老的制胜法宝。他的脑子里绝对没有框框,他永远都在求创新。这对于我们军事文学培养年青作家至关重要。《底色》读起来,似乎是一个战场游记。但是,他并没有正面写战场,而是撷取那些“战争碎片”,寻找那些不易被人察觉的细枝末节,小中见大,加以深刻开掘。在他笔下,一条江、一条河:澜沧江、湄公河;一座桥:一座公理桥,都是他对战争深入思考的精彩发现。例如,公理桥故事后面引出一个B-52轰炸机,一颗广岛原子弹。这种类似电影蒙太奇似的跳跃,是他用平淡从容的、白描的、不动声色的方式展现他对于战争疯狂硝烟下人类心灵的深刻洞察。

  韩瑞亭(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

  1980年初,老作家徐怀中曾经以一篇小说《西线轶事》报告了冰封雪冻的十年浩劫之后,一个军旅文学山花烂漫的春天到来的消息。如今80多岁高龄的他,以这部新作《底色》,再次表现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艺术追求、艺术个性。我谈几点读后印象。

  一是《底色》的文体颇有创意。初看起来似乎是战地纪实作品,记录了作家到越南南方的见闻和感悟,好像是记者发回来的通讯报道和特写。然而毕竟是作家对近50年前那场战争的回忆和思考。作家的活跃文思已超出战地纪实的限制,成为一部以文学为底色,兼容其他文体特色的新类型作品。实际上,这部被定义为非虚构的文学作品,也超越了虚构与非虚构、文学与非文学的形式界限。他将小说、散文、新闻通讯特写、日记乃至政论杂文各类形式融于一炉,自铸了一种包罗多种形式的复合式文体。

  二是《底色》艺术视野的开放性。依照当初访问时序,作品原原本本地记述了中国作家记者组进入越南南方一路走访的经历和见闻。但是作家的眼界显然并未局限于他所到过的南方战地,却时常以打断时序的插叙和补序来书写他的所见所闻。将他的所知所闻,他到过的战地,同整个的南方战场局势连通起来,将南方与北方,前线与后方的抗美救国斗争呼应起来,从而勾画出那场举世瞩目的越战的全貌。不止如此,作家还将他亲眼目睹的越战置身于风云跌宕的世界大格局中去审视。作家在战地记录中,又间或有记忆闪回,将眼下的越战同他所经历过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切身感受加以联想比照。同时,又将此局部战争不为人察觉的时代特征、价值底蕴开掘并放大出来,使作品涵括了战事内外的多重历史意味。这种艺术视野的开放性,诚然体现作品所具有的立意高远、眼界宽阔和气势不凡的大模样,但是也体现于作品中流动转换的不同视角,带出了多层次思辨内涵。不过,作家的思考并未停留于此,而是由现实政治视角向人类生存视角延伸,将越战同千百年来人类战争的灾难历史对接起来,将越战带给南方军民创巨痛深的悲情和人类在历代战争中所遭受的巨大灾难融通起来,构成一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人种和族群的人类战争的历史反省。这种审视层次的转换和提升,显示了作家对于无法摆脱战争阴影的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和悲悯情怀。

  三是《底色》的纪实性与思辨性契合交融的特色。作品自始至终保留着不加夸饰的纪实形态,将作家在南方战地的一切见闻悉数纳入带着原生态的生活实录之中,就像是一幅以大量战地写生构成的南方战争生活的长卷。在这幅长卷中,有对南方战地几乎所有生活侧面的真实记录。作家凭借对所写人物的抵近观察和敏锐把握与细部特征的艺术功力,无需浓墨重彩,纯用白描手法,便写活了一群身份不同、性情各异的战地人物,将这样一群浓淡各异的人物形象置放于这幅南方战争生活长卷的前景,就使这幅长卷更加五彩缤纷、栩栩如生,激荡出战地人间的光彩和生命的律动。如果只是依循此种涉猎广泛、巨细兼容的纪实性书写方式,作品本也可以成为一部生动感人、现场感很强的越南南方战地生活实录,可以是原汁原味的战地纪实,然而作家显然不拘于此。他在近50年以后,在这部战地纪实中,自然融入了更多的历史反思。于是,浓郁的思辨色彩和纪实性的契合交融,就构成了这部作品的显著特色。作品中,有夹在某一具体事件和人物记述中的简明辨析和点评,也有对某种时局及战争态势变化,或是战场习见现象的纵横论说。这种带着历史的回望、凝思和哲理意味的思辨性,将这部战地纪实作品提升到了新的艺术品级和档次。

  《底色》还有不少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东西。徐怀中这部新作,对于我们军事文学今后的发展和新的军旅作家的成长,都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张志忠(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看到《底色》让我眼睛一亮。作者选取的是近50年前的一段历史,写起来却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当然,当时的日记和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帮了他很多的忙,但可贵的是一种心态和特别强烈的在场感。近50年过去了,读这部作品,我们仿佛随作者走了一遍越南南方战场。这47年,在作者笔下,不仅仅是时间的阻隔,更是一种历史的穿越,一种境界的开阔、世事的洞明。站在21世纪来看越战,有各种各样的资料、角度和回忆。在《底色》里,我们可以看见:徐怀中在努力充实自己、开阔自己、拓展自己。这使得《底色》不仅仅是战地纪实,而扩展到了对于历史、战争和人性的思考。有一句话叫“睿智穿越历史”,很适合用来评价《底色》。因为作品中既有当年的情景,也有对当下的关注、体察和思考。

  徐怀中是小说家,他揣测世道人心,体察现实和历史的沉淀时,关注到了许多从表象背后或历史延伸当中生发出来的命运感和历史感。比如关于麦克纳马拉和公理桥袭击事件。我觉得这个节点真是讲得好,因为阮文追的事迹不止是一次不成功的爆破暗杀行为,其实它改变了麦克纳马拉对于战争的观感,改变了麦克纳马拉对于战争的评价,甚至也可能改变了越战这一大的历史事件,可能小小的转折就是从这里开始。我觉得这是一种历史的宏观视野。历史可能讲的只是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某件事,“国王死了,皇后也死了”,这是历史;而“国王死了,皇后因为悲伤过度也死了”,这就是小说。小说家的功力就在此处闪现。

  徐怀中在很多时候是一个唯美主义者。我们经常讲,作家有诗意,会写作抒情小说、诗性小说等等。抒情小说、诗性小说很重要,往源头上推,实际上是因为作家有一种唯美倾向。《底色》中对于越南女性、两性情感的描述特别动人,尤其是在那样一种严酷的战争年代,很多细节和场景的刻画更显得感人。

  董保存(解放军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我要从《底色》说开去,谈谈这些年来在军事文学研究中重虚构轻非虚构的问题。我在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工作,我们出版工作实际上一直是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纪实类,一个轮子是非纪实类。我想呼吁评论家们认认真真地对待我们这些非虚构的文字。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军事文学形成创作高峰时,非虚构类文学在军事文学领域,甚至在中国文坛一直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现今,恐怕也还没有任何一个群体或任何一个大的部门,在纪实类创作比重上超越了部队。徐怀中在80岁高龄认真写了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底色》,我觉得这个行为本身也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对纪实的青睐和重视,足以引起我们做军事文学研究的注意。另外,我们是否注意到,在每一个年度、每一个季度的畅销书里面,10本书至少有3本是纪实类的、非虚构类的作品。我并不是说凡是畅销的都是优秀作品,但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我建议军事文学研究中心,对纪实类、传记类文学更加重视,多多推介。

  苏达仁(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副教授):

  徐怀中的个人魅力,或者说他做人做事的这种风格,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上次在莫言作品讨论会的时候,我也非常感动。当时我也做了一个发言,我发言谈的是,莫言的受益和35个学员的受益。事实上,徐怀中培养军事文学新人的成绩,绝对不是一个人获奖或一个人的作品、一个人的成就所能涵盖的。军艺文学系草创期,徐怀中也自谦不懂教学。他说:我作为文学系的第一任主任,没有给文学系的学生讲过一天课。是,他没有讲过一次课,但所有文学系的学生,不是叫他老师,就是称他先生,为什么呢?不仅仅是出于尊重,更是对他的文学作品、做人、做事的叹服。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一个老师,也不懂什么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影视文学的区分。每一件小事,他都是亲力亲为地去跑。我早上6点去接老师,他8点一定在教室门口。听完全部的课,中午吃点饭,下午他就陪着我去请老师。为培养军事文学新人,他请“各路财神”、各路专家,倡导八面来风,只想着为学生们服务。他做事的精神真的让我们非常折服。从文学上讲,他的《西线轶事》《无情的情人》《我们播种爱情》等作品,确实有一以贯之的东西,包括他对女性的描写、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以及他对夫人増湘的尊重,那种相濡以沫的感觉,都是一种内在的美好。80多岁了,他还能保持自己做人和创作的本色,这是军事文学的财富,给军队作家、研究者和大学中文系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榜样。

  李迎丰(《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原主编)

  我再从文本来认识徐怀中。首先,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底色》对题材实现了“艺术”的把握,展现出一种艺术品格和精神品格。书中收录有许多精彩照片,很震撼的场景,但最能触动我的是第314页、315页徐怀中自己的两张照片:第一张是在听一个区委书记讲话,第二张是他自己在会议现场发言……照片中的徐怀中神态和照片的介绍文字,真切地传递出作者现场的工作状态和他的写作态度。我的第二点感受是,《底色》传递着很有时代特色的正能量。它所体现出的态度、品位和成就,对部队青年作家的创作来说是一种引导,而对读者来说,从中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东西,作品很艺术地传递了正能量。非虚构文学写战争,可以找到很多很刺激的素材,可是在他的笔下,你一点也感觉不到血腥和刺激,却又很真实、很震撼。比如写那个孕妇被炸掉了一条胳膊一条腿、怀着孩子接受手术……包括写自身的经历,比如扛着脚踏车过小竹桥差点儿别断了腿,只好摔下桥去……也写得很委婉。还有写死亡、写受刑,都是很血腥的素材,但是他处理起来,却是很深刻的自然、很自然的深刻。作品不以选题来炒作,不追求“重口味”,这一点很难得。第三点是《底色》的深度。在最后的章节里,作者借用第36届美国总统约翰逊的话说:越南战争是一个抽象问题。这个话题抓得真准,非常有意味:作者联系国际大战略来处理越南战争这一题材,然后借用约翰逊的话作出这一判定。写上这句话,是一种理论的思辨,但它首先出自作者自己的生存体验,也出自作者清醒认知。总之,《底色》是一部艺术上很有分量的、厚重的作品,对部队当下的文学创作能够起到引领作用。

  李  鑫(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

  拿到《底色》一书,认真拜读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一个军旅作家的生活原来可以有这样的厚度。徐怀中由此阐发的对战争、对人生的一些思考,让人颇受启发,也让人深切感受到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首先,从我个人来说,是能更深理解这部作品的。这部作品中描述的越南和中国南方的很多情况,我都深有体验。因为我从十几岁参军到云南,几乎把自己最好的时光留在了云南。有人说你把青春留在那里,那里一定是你最思念的地方。所以我读《底色》中的很多章节,包括作品的叙述方式,都特别有亲切感。

  第二,通过阅读《底色》,联系徐怀中的生活经历,深感作为一名作家,始终把自己的眼光投向基层部队最接地气的生活、最生动鲜活的人物,作品才最具有生命力。

  最后,从这部《底色》再联系到他众多作品,特别是他在《解放军报》刊登的那些短小精悍的文章,让我对报纸副刊文学作品也有一些感触。虽然副刊版面在扩大,关注军旅文学、参与军旅文学创作的作者队伍却越来越小了,作品质量也备受考验。而反观徐怀中的作品,还能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韵味、人生的况味,其中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条,徐怀中深入生活、热爱创作的激情,一定是我们后来者应当认真学习和努力实践的。

  徐贵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一级作家):

  今天的会议气氛热烈,发言踊跃。这次年会同时也是《底色》的研讨会,大家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解读了《底色》,我也谈点看法。我的第一个感觉,这是一部优美的战争文学作品,从于增湘老师的序言开始,直至最后一页,一路读来,伴随着艰难岁月和战火硝烟,始终感觉有一种诗意的温情洋溢在字里行间。从叙事角度看,作品至少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真实,包括史料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二是饱满,包括内容和情感;三是生动,事例鲜活,人物个性鲜明,历史事件历历在目,战争往事栩栩如生。非虚构作品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固然得益于作者精湛的创作艺术,更得益于作者对于生活的深刻感知。

  徐怀中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第一任主任,是文学系的创始人之一,是全军作家敬仰的前辈。我们敬仰他,不仅是因为他的真挚、朴实而不失优美的文风,更在于他虚怀若谷、谦谦君子的大家风范。他的作品和他的为人,为军事文学和军队作家树立了很好的标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