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汉字 落笔得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25日07:21 张子扬

  近年来,青年军旅书法家周建远在丰富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显现出了异常的活力与魅力。由他编辑和书写的《爱国诗词钢笔字帖》的再版,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我与周建远在书法、篆刻艺术的实践中多有合作,曾共同策划、编辑、创作了《瑞公隽语》《杏林撷英》《百印赞赋》等书法篆刻集以及《叶剑英元帅诗词篆刻展》《百名将军百印展》《白求恩言论书法展》等诸多活动。在这些合作中,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周建远在书法、篆刻乃至文学和传统文化领域里的刻苦勤奋,孜孜以求,越发凸显出了他的博学与精进。

  中国的汉字魅力无穷,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但是真正回溯人类在文字(绘画)艺术上最早的创造景况时,可以想见,这些符号的表达,本应该是以“硬笔”的方式出现的。试想,在深山与岩洞里,当年的古人类可能随手拾起一颗有颜色的岩石块,在石壁上记下一些符号。我们的河图、洛书乃至甲骨、钟鼎,其最早的记录方式也是用“硬笔”留下文化信息的刻痕。直到今天,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仍以“硬笔”工具的方式进行书写。笔墨纸砚出现之后,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产生了与众不同的、别样的艺术形态。及至新文化运动,又因为“自来水笔”、“原子笔”等新工具的“泊来”与应用,传统的笔墨书写遭遇了改革与冲击。就我们这辈人来说,作为“似有若无”的中国传统书法文化大氛围笼罩下的一代,几乎没有受过笔墨书法的课堂教育,接触更多的则是当年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记录的“板书”及我们初学写字时的铅笔、钢笔和圆珠笔的书写。这些硬笔书写的形态,在中国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再之后的今天,伴随着电脑、网络的出现,当代人逐渐把“硬笔”的书写变成了键盘上的敲击。可以说,在近一二十年里,我们已经远离和淡化了真正实用意义上的硬笔书写,而更多地将硬笔书写应用在比赛、展览等殿堂审美式的文化形态里。所以,在“全屏”时代,人们把弃“笔”择“机”也称作一种“换笔”——可见,在键盘敲击的时代,笔的意义已经失去了真正的实用功能。翻阅该字帖,我也想起了自己对于汉字书法,特别是对于硬笔书法的向往、追求、践行的种种经历——可以说,这些经历也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一种情感与理性的文化旅行。

  在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批热衷硬笔书法的艺术家们,登高一呼的号召振兴中国字的硬笔书写,于是就出现了庞中华、田英章、段相林、周稚云、沈鸿根等一大批硬笔书法家的艺术实践,一大批硬笔书法的字帖也相继问世。此外,硬笔书法作为一种社会热趋的艺术实践与竞赛,影响波及国内乃至海外,曾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很多知名的书法艺术家,如赵朴初、沙孟海、启功、沈鹏、郭仲选、田原、周志高等,都积极支持并参与其中。须知,这里所说的“支持”与“参与”,是这些泰斗级的大师们,身体力行地用钢笔法书作品。硬笔字的清爽潇洒,具有让人过目难忘的美……所憾,电脑时代的一次“换笔”革命,让如此轰轰烈烈的硬笔书法振兴活动被彻底解构,几成“绝笔”。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在给汉字的拼写、传播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以“提笔忘字”、“写字不规范”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数码时代的失写症”。随着这种“病症”的逐步蔓延,如何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使用和传承汉字,便成为当下重要的课题。

  应该承认,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与传承过程,都是螺旋式的上升。我们在今天用指尖点击键盘,用拼音拼读我们要打出的汉字时,突然会发现许多文化关怀上的遗忘。这包括我们疏远了用笔书写时心、手、脑、眼的协调,疏远了在笔画书写的过程中,我们本该对文字产生的知己知彼的亲近感。所以在当下热闹一时的电视“汉字英雄”、“听写大会”节目出现时,举国上下都突然产生了一种对汉字的重新发现、重新认知、重新欢迎与致敬的情感。人们发现,一个汉字居然有那么丰富的背景与内涵,一个词组居然有多种的解释和表达,一句成语居然有那么多的历史故事隐其背后。汉字听写活动的魅力,是否更能诱发出汉字书写的光明前途和美好前景呢?

  中国汉字无疑是东西方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的界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不可淡忘与远弃的民族营养。但网络时代却让很多人、特别是很多青少年们,都面临着提笔忘字的尴尬与危机。人们是否已经意识到,我们渐渐远离了最亲近的、养育过我们的民族的精神文化维系体。所以,当我们在电视里看到“汉字英雄”、“听写大会”节目时,或许才会突然发现,汉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内涵无限,还在于它的书写美丽。我曾开玩笑说,“汉字听写大会”是央视很明智的一个创新且有质感的节目创意,但也让我们警醒地看到了汉字文化当下的悲哀。的确,对于一个媒体节目制作部门而言,它代表了一个节目的胜利;但从另一个侧面,它也带来警示: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节目里面呈现的是民族文化进程的阶段性悲哀。须知“听写”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里,只是一个简单的环节。背诵和听写,是应早在小学一、二年级乃至幼学启蒙时,就要进行的基础之教育。但我们看到,在今天这种基础教育的效果已经渐渐被弱化,即使在“听写大会”上,孩子们也是在屏幕上用屏幕视屏笔来点击和书写,笔画的不准确以及汉字书写美感的缺失,都让人们意识到硬笔书写的边缘化。这种警示与危机似应让人们警醒,重视硬笔书法练习的意义也就变得异常明显。由此看来,《爱国诗词钢笔字帖》的再版正逢其时,不仅重新擦亮了一段书写技能的基础阶梯,更重要的是,也重新擦亮了一个态度、一个认知和一个情怀。成年人、青年人、少年人,哪怕是初入蒙学的孩童,通过这样的字帖,可以重新寻找到硬笔书写的快乐和价值,重读和背诵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体验爱国情怀涤荡下的心、手、脑、眼的“壮怀激烈”,这恰恰是这本字帖最重要的意义所在,也是作者期待临习者“奋笔书”的初衷所在。

  作为字帖的书写者,周建远写出了他在钢笔字上的造诣与美学追求;作为编写者,周建远则显出了他的爱国情怀与诗人气质。

  30多年前当我们看到黄若舟、庞中华的字帖时都会很激动与惊喜,对这些艺术实践者心生敬佩、追捧不已。于今,面对我们身边的书法家周建远,同样应致以敬重,因为除了敬佩他有深厚的书法造诣外,作为军旅书法家,他更多了一份激荡人心的爱国情怀。可以说,《爱国诗词钢笔字帖》是周建远献给战友们的礼物。为了编好这本字帖,他进行了多年扎实的准备,在浩瀚的诗海中遴选佳作,几经推敲,几经研磨,边关诗也好、山水诗也好、爱国诗也好、咏物诗也好,所选的内容都是自古代至当代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的作品。这些诗作的选择,看出了作者的精神境界。此后,他以或楷体或行书的钢笔书法,通过条幅、横披、斗方、扇面、团扇等排版形式,以及别具匠心的诗词解读、典故注释,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几近完美的形态。可以说,这是一本兼顾思想性、实用性与教育意义的好字帖。这样的好字帖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包括学生、青年人、成年人,也包括我们部队的年轻战友们。我想,看到这本字帖的年轻读者,若能认真领会内容精神,熟读其中诗句,并临帖不缀,其获益应该是一生的。

  我们应当自信且自豪地看到:在全世界的古老文明中,惟有汉字从它诞生之日起延续使用至今,没有过中断。正是这有着6000多年历史的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正是汉字这个伟大载体,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魂魄有所寄托与依归。因为有了汉字,才有了辉煌璀璨的唐诗宋词、元曲歌赋、汉文章;才有了汪洋恣肆,或奔放或内敛的书法艺术;才有了记载正朔交替、王朝变迁的百家史册。数千年文明在汉字书写中得以流传。

  当然,作为现代的中国人,我们也不必提倡再去广泛使用毛笔书写作为汉字的表达。但是硬笔书法却是一个必须的研习与锤炼。它一定会影响一个人的情怀,也会触动一个人的文化记忆,更会使一个人掌握一种执笔的技能,应该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这种锻炼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功课,应该持之以恒。这可能是我们在人类进化过程当中,越来越会感觉到的可以珍惜的一种文化记忆形态的表达。字帖中这些至今仍能让人众口传颂的佳作,当时也曾依附于个性张扬的文字书写,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和延续。

  书写汉字,落笔得仁。唤起年轻人及下一代人对汉字书写的热情与喜爱,让有着6000余年历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汉字在书写中继续发扬光大。这就更需要时代用智慧的感知与认知的目光给予关注和瞻望……

  如果说当下的“失写症”导致了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危机的同时,也蕴藏着激发人们热爱汉字、提高书写能力的机遇的话。那么,周建远的这册钢笔字帖的再版,应该用四个字来祝贺与称道——正逢其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