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嵩老师走了,在炎热的夏天。
他是父亲绿原新时期结识的一位朋友,小父亲15岁,相互间却有着无碍的心灵沟通。
高嵩196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在教育界任职20年,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文革”结束后他获得了彻底平反,曾担任宁夏文联委员和作协副主席、自治区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宁夏政协常委。
高嵩关注父亲的诗歌美学至少在30年前。这些年,高老师为父亲的诗歌新作写过不少有分量的评论文章,例如《生命哲学的幽思——读绿原新作〈哦,你?〉》《雪线以上的孤攀者——绿原诗断议》《关于〈微型诗学〉的札记》《评绿原〈……他走着〉》。
作为学者的高嵩,其诗评是颇具个人特色的,他从不人云亦云,珍视从自己内心深处流出来的真实文学感受,除了厚重的长文外,短文他也写得十分精巧。
作为文论学者及文艺批评家的高嵩,还发表过《论丁玲人格》《鲁藜诗断议》《邵燕祥诗断议》《毛琦诗断议》《青海高原的歌鸟》《张贤亮小说论》等多种文论。“断议体”这种诗评样式被打上他的个人印记,而《张贤亮小说论》则获得宁夏社科优秀奖。除了关注当代的诗人作家,高嵩老师的视线还穿越了历史隧道,因而又有《李白杜甫诗选译》《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等专著出版。他是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三届理事,绝非浪得虚名。高嵩老师是河北省阜城人,汉族,却出版有《回回族源考论》,他的治史功力,又使得他无愧历史学家的身份。
高嵩出生于书香门第,外祖父担任过天津某报刊的主编,毕业于天津女子师范的母亲,则是他的文学启蒙老师。高嵩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时,年方十九。2001年他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马嵬驿》,被小说家张贤亮称为“非常优秀的作品”,并于2002年获得《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身为作家的评论家,因为深谙创作之道,他的文学评论就十分到位,绝不隔靴搔痒。
让我感到惊奇的是,2007年高嵩又出版了《岩画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历史》这部研究专著。之前就听罗飞叔叔说:高嵩这几年一头扎进了“岩画研究”中。我很好奇,岩画中究竟有什么奥秘,居然吸引了高老师许多年,并让他下决心带着女儿一头扎进去?
非专业人士对专业学术问题,自然不能多所置喙,但作为华夏子孙,我还是为高嵩的研究成果感到骄傲。因为《岩画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历史》所研究的课题,涉及到中华民族历史的起源。
高嵩对贺兰山岩画的兴趣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他认为:贺兰山岩画不是表象的“画”,其中藏有“文字”,即不像画的文字和像画的文字,而文字中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他以文字学、音韵学和古文献组成了一个“学术三角”的锐利工具,带着女儿向岩画进发。经过4年的艰苦跋涉,他们从贺兰山岩画中找到了夏朝18位帝后之名及应用文字,并对近300个文字进行了解读。知名古文字学和音韵学家、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周祖庠先生说:“我们要找的商以前的历史,竟也比较系统地隐藏在贺兰山岩画中”,“是高先生为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初步找到了比较系统的原始证据,这是对中华民族史前史的研究与证明作出的杰出贡献”。除史前考古文字学外,该课题对岩画文字学和古埃及圣书文字学也有特殊的意义。
2012年高嵩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大麦地岩画——夏朝档案》。大麦地岩画是贺兰山岩画的特殊部分,4200年前神秘的夏朝历史在高嵩的研究中被徐徐揭开了面纱。此时,因为胃底静脉曲张引发大出血,高嵩已三次入院抢救,死里逃生,他在与死神赛跑。他请记者代为呼吁大麦地岩画的伟大之处:对夏朝历史的记载,留下了纲领性的档案;保存了夏人记夏史之真;是对夏文字的生动展示;用岩画文字显示了夏时居住在大麦地及整个不周山的月氏大夏的存在及其处于时代前沿的文化水平。他说,用岩画聚合象形字的语句记载中原夏朝史事者,今之所知,惟月氏夏。
虽然对贺兰山岩画的研究,目前在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但我相信,高嵩父女的研究是极其认真的,在对中华民族真实历史探寻的道路中,他们的研究成果,不论及学术价值,单说治学精神,就足以激励后来人。
在高嵩离去的今天,回顾他的学术生平,我认为他够得上“赤子丹心,才华横溢”8个字。他上大学前做过歌舞演员,大学毕业之后教书、写评论、著小说、研究历史,文史哲样样出类拔萃,可惜天妒英才,在他即将“返回”华夏历史的源头时,却将他收走了。
为什么高嵩会取得如此多方面的成就?我想,家庭的文化背景是一个原因,他个人的勤奋是第二个原因,而第三个原因应该是宁夏这片原始、辽阔、粗犷而神奇的土地。他在这方土地上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古老的宁夏文化一点一点地融入了他的生命,贺兰山岩画文化就属于宁夏文化内涵的一个部分。所以宁夏的媒体称高嵩为“宁夏著名学者”,这称谓既含有一分敬意,又透出一分骄傲。
但是,我并不想只称高嵩先生是“宁夏学者”,因为他的学术视野并不局限在宁夏。从空间来看,他不仅关注宁夏,同时关注华夏,而且还关注世界上的其他文明;从时间来说,他关心注视当代,同时凝视古代,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源头有着天然的追寻兴趣,这是一个发展比较全面的人必然会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