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睫:后生可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18日08:41 庞 旸

  初识眉睫,是在浙师大蒋风教授的儿童文学杏坛上——每年暑假,来自全国的儿童文学研究者和研习者在这里云集,研讨、交流、充电。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颇为引人注目,他是蒋风教授“非学历研究班”的毕业生,海豚出版社编辑。令人惊讶的是,这位“80后”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已经颇有建树。从他赠我的两本关于废名、许君远的研究专著来看,二十郎当岁的他已具备较为深厚的学术功底,并开始在一些比较冷僻的学术领域拾遗补缺、做出成绩了。

  接下来令我刮目相看的,是他在童书出版领域所做的工作。《儿童文学走向世界丛书》《丰子恺儿童文学全集》《中国儿童文学经典怀旧系列》《海豚学园》等很有分量,颇具新意的选题在不长的时间里相继推出,给人感觉是斜刺里杀出了一匹黑马。凭着他的学术背景,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在童书出版的疆域里纵横驰骋,闯出一片天地。

  最近,这个眉睫又一次使人惊喜——《童书识小录》的出版,标志着他在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阶段性成果。正如朱自强先生在本书《序》中所言:已在现代文学领域建功立业的眉睫,因为发现儿童文学的“有趣”,将他的学术兴趣“转”了进来。

  说是“识小录”,但他关注的问题并不都“小”。由于站上了某个学术高地,他一上来就抓住了儿童文学研究中一个重大、核心的问题,即“儿童本位论”。

  在儿童文学理论界和出版界,“儿童本位论”已得到广泛的共识,但对其学术源流的研究还有许多模糊不清和有争议的地方。眉睫以他擅长的考证功夫,大胆地对“儿童本位论”源自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以及周作人最早提出“儿童本位论”等专家意见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儿童本位论”是在民国初年就已经兴起的一种儿童教育观,最早萌生这种观念并将其投入童蒙教育的,应该是蔡元培、俞子夷、吴研因、周作人等人。但同时,他又不拘泥于考据,而是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笔者否定周作人最早提出‘儿童本位论’,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大力鼓吹、实践这个学说。从整个现代儿童文学史、教育史来看,周作人无疑是立场最坚定、宣传最给力的启蒙者,而实施儿童本位教育最彻底、最长久的,或许是堪称‘中国儿童教育大师’的吴研因了。”

  我们期待眉睫今后能就上述观点写出展开论证的文章来。

  《童书识小录》中,有不少儿童文学评论短文。这位“80后”评论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他的同龄人——“80后作家群”。说实在的,对于这个作家群,成名的评论家给予的关注度并不高。也许因为评论家们大都是“80后”父辈以上的长者,在他们眼里,这些孩子们还没有成气候;也许因为“80后”创作本身存在不够成熟、不够稳定的特点,还难以引起评论界足够的重视。但他们确实需要关注和扶持。眉睫以对同龄人极大的热情担负起了这项工作。通过他的评介,我们不仅对张悦然、李傻傻、蒋峰、胡坚等“80后”佼佼者的创作加深了了解,也结识了田禾、王小天、何腾江、鲁奇、徐敏霞等“80后”年轻作家。

  值得注意的是,眉睫在评论“80后”作家时用的是第一人称:“我们”,他与他们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代表着崛起的一代闯入中国文坛。虽然,他也清醒地意识到“‘80后’所经历的考验和挑战比以往要大得多”,但他对自己所属的一代仍然充满着自信:“‘80后’的一代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一代,最有民主和自由精神的一代”;“‘80后’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时代,这个时代可以产生众多优秀的作家,也可以产生一些大作家”。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代际意识和代际自信,眉睫行文间夹带着一股清新凌厉之风,勇于挑战权威,敢于仗义执言。比如轰动一时的“谭旭东事件”,因其人事关系复杂,儿童文学界大都采取“掩鼻绕道而过,不愿沾染丝毫”(徐鲁语)的态度,只有刘绪源和他的“私淑弟子”眉睫等少数人发声,表明鲜明的立场。这篇《也论谭旭东事件》的文章也被收入此书中。“谭旭东:你应该忏悔!”“柯棣祖:你应该站出来!”“儿童文学界:你不该沉默!”我们又一次听到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式的隔空叫板,用语大胆,痛快淋漓,一扫文坛的匠气和沉闷之风。这般锐气,恰是当今文坛所欠缺所亟需的。正如本书选评者徐鲁君所言:“儿童文学批评界,也确实需要引进一点‘活水’,不然真是静水一潭、波澜不兴了。”

  儿童文学界敞开胸怀欢迎了这匹桀骜不驯的黑马——《童书识小录》这本小小的书,有着强大的支持阵容:蒋风贺词,金波题签,俞晓群、刘绪源、朱自强作序,徐鲁选评,孙建江写跋,曹文轩推荐。我想,这大约不是因为这本书有多么了不起的学术价值,它只是一个年轻人的入行之作,还显得稚嫩,还有待于在今后进一步充实、发展、提高。它之所以赢得众多儿童文学大家的鼎力相助,恰恰因为前辈们对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寄予厚望——波澜不兴的儿童文学界,太需要这股“活水”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