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依然漫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18日08:34 楚 昆

  在回家路上的,不仅是诗人田禾,中国当代社会千千万万离乡打拼、外出务工的人也在回家的路上。这条路很漫长,他们仍然将继续精神漂泊。田禾的诗就是为这些精神漂泊的人谱写的歌呤。

  田禾的诗既无强颜欢笑,也不故作高深,而是朴素动人,犹如那生气勃勃的素描画,恰似那棱角分明的浮雕,虽粗犷简括,但生动传神。《土碗》这首诗仅仅写了两个动作——端着碗和扣着碗,却准确地勾勒出了农民的苦难一生,端着土碗是生命的延续,而扣着土碗则是生命的结束。《泥土》这首诗仅通过母亲及其农具的各自变化——母亲的手脚变得有些迟钝,手中的铁锹越来越短,就充分地写出了农民与土地不可割断的血肉关系,勾勒了母亲辛苦劳作的一生。从对一些诗作的反复修改中不难看出,田禾在诗歌创作上追求那种褪尽铅华、素面朝天的质朴诗意。《夕阳》《今夜的月亮》等诗前后版本的差异主要是后一版本删除了一些文人色彩鲜明的段落,凸显了农村生活那种朴素而迷人的美。在粗鄙文化日盛的时候,田禾执著地开掘乡村质朴的诗意,这一点弥足珍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人审美趣味的抬头并盛行,文艺界越来越推崇复杂的美,不少人甚至以为只有深刻揭示人内心的动荡、不安、痛苦、搏斗等矛盾内容,才能塑造出较高审美层次的人物。似乎朴素、粗犷和单纯的美在审美价值上远远低于纤细、复杂和矛盾的美。其实,单纯、清澈的美与矛盾、复杂的美很难在审美价值上区分高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华丽的,还是铺陈的华丽,的确是好。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虽然毫无铅华,但绝不逊色那些极尽铺陈之能事的诗作。不过,在诗歌创作中,那种朴素而动人的诗却是很不易得的。田禾的一些诗作《土碗》《泥土》《喊故乡》《今夜的月亮》等“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朴素而动人,清新而味足,殊为难得。

  中国当代社会一些基层农民极具内在的美和力量,但在外表上却很难看出来。常年的辛苦劳作已磨损了他们的外表,日夜的刻苦操劳已摧残了他们的精气神,即使他们极富人生智慧,也无法在外表上显现出来。田禾在这种苦水里泡过,不仅深深地体会到这些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东西,而且极力阻止它们遭到埋藏和消磨。《泥土》这首诗就写出了底层农民的智慧,他们的智慧既是相当质朴的,又是富有深味的。田禾的诗就是在这种农民智慧的熏陶中凝练而成的,虽然朴素无华,却韵味十足。这种朴素的美是润物细无声的,犹如陈酿的香味,是慢慢地品咂出来的。田禾的诗初读的确有些平淡寡味,但在反复的品咂后,那沁人心脾的滋味就慢慢地渗透出来,萦绕在心。久困钢筋水泥的城中,很少闻到这样的味道。

  每当我细细品咂田禾的一些诗作,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的家乡。这片土地的苦难、辛酸,还有父老乡亲的挣扎、拼搏,都令我心碎——不仅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也是为这块土地难以改变的命运而心痛不已。而那泥香,那麦香,那油菜花香,随着环境的污染破坏,早已变味。

  田禾的成长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他虽然成长在一个缺少母爱的家庭里,但却没有被这种残缺压垮,而是不断奋起,不断超越。正如有诗人用黑夜给他的黑色眼睛去寻找光明,田禾是在超越这种残缺中追求完美。其实,人生都是不完美的,都是有局限的,完美就在人的不断超越中。

  田禾渴望回家,而家已不是原来的家,而是破碎的家。中国当代大多数农民在城市是暂住,回到乡村还是暂住。他们徘徊在回家的路上。这就是说,田禾在回家的路上,他的父老乡亲也在回家的路上。《今夜的月亮》这首诗写了儿子急切地盼望在外做工的父亲早些回家,祈求今夜的月亮云不遮挡、风不吹落,而父亲仅仅为了节省5角钱,不得不走3个小时的夜路。在这个时代,又有多少儿女在月光下等待父母打工归来。没有亲人团聚的家还是那个魂牵梦绕的家吗?这种时代的痛苦撕裂着中国当代农民的心。田禾敏锐地感受到这种痛苦,无论是《今夜的月亮》,还是《在回家的路上》《回家》,都是这种痛苦的真切流露。那种焦虑的盼望,那种凄苦的等待,无不令人刻骨铭心,痛彻肺腑。

  田禾和中国当代社会千千万万离乡者都还在回家的路上。虽然这回家的路很漫长,但他们却没有放弃希望,还在赶路,赶路。

  (《在回家的路上》,田禾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