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上的“绿野新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18日08:34 王 苹

  《绿野新韵》系宋生贵的新作,他立足于文艺美学尤其是草原艺术的研究,形成了扎实严谨、质朴开阔的研究成果。通读此书,还能对整个内蒙古艺术领域作出全局性的观瞻。

  此书在内容分类上大致可包括三个部分:其一为对内蒙古本土作家、诗人、艺术家及其各个艺术门类作品的个案研究;其二为对全球化语境和现代媒介传播中的民族艺术传承、发展及变化的学理性梳理;其三为对立足于内蒙古本土的草原艺术的学理建构。宋生贵的文艺美学思想系在对大量内蒙古本土文学艺术作品的个案研究中,逐渐形成的金字塔式结构美学。

  在对内蒙古本土艺术家的个案分析中,宋生贵的研究跨越老中青三代。既有以戏剧《金鹰》成名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超克图纳仁等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也有依然活跃于文坛的以里快等为代表的实力派战将,还有照日格图等“80后”新生代蒙古族作家。宋生贵认为,民族艺术创作发展的出路在于,必须将民族身份与兼容广纳结合起来,本土艺术家在创作中,既不能“因过分依赖自足性而造成封闭保守、因循守旧”,也不能因“迷恋外界与追逐新潮而丢失民族个性与民族身份”。而宋生贵对于蒙古族舞蹈、中国北方岩画、本土广播剧、蒙古族民歌等其他内蒙古艺术门类的深入涉猎与研究,更是为其理论体系的形成拓展了视野与思路。

  关于民族艺术,宋生贵对少数民族艺术的审美取向、审美内涵的地域性特质及变异、乡土情结及当代际遇、审美接受、传承主体的当代变化、审美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展示、创新机制中的生态化与整体化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系统研究,将民族艺术这一在人类文明及艺术发展中不可或缺但又正在边缘化的艺术形式,置于整个的多元共生的艺术生态系统中考量,认为“地域性的民族艺术要在当代背景下获得良性的、不失主动性的发展,固步自封不可取,只求外在表现形式花样变化无关根本、特别是不可能实现持续和增值,而只有深入到民族文化结构的层面,开掘其内在资源,把握其精神内核,继而借此进行新的、相适于当代人审美趣味的创造,才可能使之不断焕发生机”。

  “草原艺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以其赖以形成的地域特征、民族文化及其丰富的艺术现象为基础与前提的”。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草原生态沃土,为在这里生长的各个艺术门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得对于大自然的崇尚,对于英雄的崇拜,对于信誉、友情的珍重,对于骏马、牛羊的眷恋,浓郁地渗透在内蒙本土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类艺术形式之中,并与其他民族的艺术鲜明地区分开来。而为从学理上建构草原艺术,“寻找并确认与之相适应的理论视角与观念系统”,并“对传统艺术学与美学理论进行反思”,无疑是理论界必须面对的事。宋生贵即是在此基础上,立足草原艺术,对传统文艺美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创新性的研究,主张以生态意识作为草原艺术学理建构的理论基点,兼容并蓄,多方面吸纳与整合地域性、民族性文化资源,践行开放,以文化自觉自信的态度,逐步探索“以草原艺术为标志、具有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美学体系”。

  正是对草原艺术的家园意识、民间特性、及其适时演进中的多重建构、生态整体观的视野、文化的自觉等问题的研究,使得草原艺术这一学理建构日益稳健。从此意义上说,《绿野新韵》的出版,不仅仅是宋生贵本人文艺美学体系的成果展示,也是内蒙古草原艺术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理论结晶。

  (《绿野新韵:宋生贵文艺评论选》,宋生贵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