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当指导最后一名同学在他的山水习作画面中题上名款、盖完名章,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历时一个月的“北航首届驻校艺术家计划·艺文赏析与体验”教育项目之“中国山水画赏析与创作”课程,终于完成了课堂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结出了初步的果实。
坦率地说,一段时间里,我和驻校艺术家石晋先生心里都没有底。16个学时的“师徒传承”中国绘画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内外驻校艺术家和导师组同仁的悉心辅导,能够使这些大多数来自理工科专业并且绘画基础“零起点”的同学,尽快掌握进而完成山水画的临摹甚至创作吗?如今,36名同学交出了60幅完整的答卷。这60幅山水画临摹或创作作品,稚嫩中不乏笔墨的精彩和人文的境界,呈现出富有意趣的独特风景,给人的震撼远远超出了我和石晋先生的预期。
次日,36名同学如约将72篇短文发到邮箱,读着这些充满真情和灵性的生动的文字,我被强烈地感染了,同学们描绘的画面,仿佛触及到了青春的潜力和生命的真性,获得了一份充盈的信心:这些可爱的同学们,他们每个人都是主角,都有着纯真的情怀、独立的思考和闪亮的梦想,都在不断地增添生命的温暖与厚度、传递着艺术的天赋与能量……
经常有人问,中国的大学教育到底能带给学生什么?无论是钱学森之问,还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徘徊在将孩子留在国内或者送到国外念大学的两难境地之间,都说明了一个不容辩驳的趋向:当下中国的高等教育,除了提供给学生立足于社会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之外,一种超越于功利之外的大学精神培育,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艺术涵养与体验,一种使学生终身受用的自在、自为、自省的独立思维模式,以及对生命个体生长的尊重与潜力发掘,对人生境界的气质营建与综合能力储备,都理应是值得大家期待的大学教育供给体系的重要内涵,当然也是我们深化大学人文艺术素养教育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是,这样的思考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的层面上——其实问题的核心,必然是在文化传承创新的视域中发出“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大学人文艺术素养教育”的时代追问。只有同时解决了为何做、是否做、做什么和怎么做,提出这样的问题才有现实价值。
今天的中国大学,功利性的东西太多,焦急、浮躁、急功近利,在许多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我天真而固执地坚信,文化与艺术,是大学发展当然也是大学人成长和发展的生命基因。特别是大学校园中的文化和艺术,预示着心灵畅想与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满足着大学人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真实情感渴望。艺术,不仅可以滋养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心灵,或许可以逐渐地改变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甚至转化为具有特殊人文韵味的“大学艺境”。
审美可以改变人生,审美同样也可以创造生命的价值。特别是当大学的发展进程面临文化异化危机、面对现实的冲突与抉择时,将人文艺术素养看作是大学文化的“花朵”,将“让艺术驻校、以艺术为友”看作是深化大学人文艺术素养教育根本理念之一,以此反映大学文化历史进程中的审美变迁与时代美感召唤的融合,积聚和营建大学校园中最具魅力、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场,进而在文化育人实践中,推进和完善人文艺术素养教育方式和途径。
应该说,实施驻校艺术家计划,就当下中国大学人文艺术素养教育领域而言,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开创性探索。这对于大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的拓展,对于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驻校艺术家的探索,让大家能够切身地体验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师徒传承”的模式,并从中得到各自的收获。无论大家来自什么专业,来自哪个书院,最终都因此而获得艺术的启迪,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最终都能与艺术为友,让艺术相伴一生,形成一种艺术的生活方式和创造性思维模式。
如果您读一读这本书里同学们真诚的文字,翻一翻他们笔下描绘的山水,您的思绪,是否会被同学们年轻的、跃动的生命激情打动?
(《与艺术为友——驻校艺术计划档案》,蔡劲松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