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品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18日08:30 李林荣

  主持:李林荣

  《〈世界文学〉中的美术》,庄嘉宁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

  一部百年中国新文学史,在我们的习惯认识中,常有不同的简化形式。要么是机械分割成现代和当代两段,要么是简单等同于作家和作品的堆积。《〈世界文学〉中的美术》如其副题“从老《译文》到《世界文学》”所称,写作的初衷只是为了回顾、展示一种重视运用并且精心编排美术素材的独特办刊传统在一份文学杂志的前世和今生绵延流变的历程。但它的实际内容,却分明已开拓出了许多视野局促、观念僵化的文学史专著所无力触及的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史实新面向。从1930年代的老《译文》,到1950年代的新《译文》,再到《译文》更名《世界文学》之后几经跌宕一路坚守,直至当下,一条始自鲁迅、继于茅盾、盛于《世界文学》历届编辑的“以图助趣”、“因图立文”的文学编刊风格代代传承、不断发展的脉络,随着书中十余篇图文并茂的史话和忆述,得到了清晰、全面的凸显。这里既有文学媒介史和文学传播史的生动信息,也有能够直接映现作家、编辑家个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文化风尚的美术形式的具体可感细节。特别是《鲁迅与现代木刻艺术》《鲁迅喜爱的外国画家》和《〈译文〉〈世界文学〉的封面设计》《外国作家的画》《外国画家的画》这两组文章,资料详备,梳理有致,完全可以看作有关鲁迅美术观和《译文》《世界文学》编辑史以及当代中国的外国现代美术引介史等专题的平面展。

  《唐诗三论:诗歌的结构主义批评》,[美]高友工、梅祖麟著,李世跃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10月出版

  这本230多页的文集,仅收有三篇论文:《杜甫的〈秋兴〉:语言学批评的实践》《唐诗的句法、用字与意象》《唐诗的语义、隐喻和典故》。而且,这都是两位作者早在1968-1978年期间面向当时美欧学界所作。25年前,本书的中译本曾以别名初次出版,这次是中译再版。两位作者分别久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和康奈尔大学中国文学与哲学教席的专业资历,以及在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界的长期享誉,保证了他们这本合作文集汉译再版的学术价值和纪念意义。不过,对如今的国内文坛,这本文集的启益,也许更在于为我们提供一种有助中国文学切实“走出去”的认识思路。而这一点,也正是这本书里的三篇论文跟一般所谓中西诗歌的比较研究区别最大之处:它们利用和依循了如耶鲁结构主义语言学这样很具体的某派西方理论的视角和背景,但仅仅是以此作为展开作品分析和问题探讨的出发点,在术语运用和结论表达上,却都一概生发和收束于唐诗和中国文论的范畴。简单地说,这包含着一种以尊重和利用他者话语形式的方式来达到有效阐释自我和论证自我的智慧。

  《宁静的地平线》,张郎郎著,中华书局2013年10月出版

  依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世代谱系来看,《宁静的地平线》的作者属于“十七年”后期城市“读书沙龙”中兴起的一辈。他们从文学史诗高歌猛进的时代氛围中成长起来,继而又进入幽暗的岁月,经受了艰难周折,最终在写作上大多熔铸成了一种大叙事和自叙传杂糅的奇特风格。以与书名同题的篇章为重心的这部散文集,比之作者此前出版的另一部散文集《大雅宝旧事》,在题材对应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际上,可谓一脉相承、续写新篇。只是在《大雅宝旧事》里,作者重在缅怀自己“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早年生活,童趣盎然,温情脉脉,色调暖而光泽亮。而《宁静的地平线》,虽然按作者的说法,这仍然还是在讲有意思、能解闷的故事,但故事背景的推移,已使这本书里故事无法完全回避来自历史真实的狰狞和荒寒。如果《月洞门》《晓红》《琴声》三篇,只是从亮白里画出的几笔淡墨点染,那么,旁观视角下的《孙维世的故事》《关露及其他》已显出难以明辨的沉重。而戏谑道出的三位狱友的故事《王庄》《家书》《金豆儿》和作者自己的故事《“太阳纵队”传说及其他》《宁静的地平线》《迷人的流亡》,在多少有几分刻意的庄谐并用的修辞润色下,为史存真和补史之遗的郑重情态,也豁然可见。

  《中国都市史》,[日]斯波义信著,布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

  近代以降,都市现象和都市问题,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现象和核心问题。在这方面,深入的关切者不止国人,更有外人。这本新近汉译出版的《中国都市史》,就出自一位对中国都市问题素有研究的日本知名的中国史学者斯波义信之手。全书共三章:第一章“历史上的都市”,分“县城和乡镇”和“都市的空间论”两节,前一节概述了先秦至清代中国城市从“邑”到“市镇”的形制变迁线索,后一节讨论了中国城市的立址条件、街市布局、城墙构型特点;第二章“都市的体系”,分“作为定居点的都市”和“都市的社会结构”两节,主要以清末的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商业人口比重和商业行当及活动聚落的种类、数量等数据,做了取样统计和个案分析,归纳比较了中国不同地区都市的都市化度和都市生态指标的相对关系;第三章“都市的解剖图”,分“巨大的都市汉口”、“从宁波到上海”、“台湾的都市化”、“再论城镇:广东的佛山镇”四节,以宋至明清时期的文献为据,展开都市史个案描述和比较。另有交代成书缘由的前言和整合、引申各章观点、补充界定关键概念的结语,以及穿插各章的图表多幅。概观全书,它视角和理路上最值得重视的一点,就是把中国各地城市形成与变化的原因大多都归结给了中国社会内部,而不是外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