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文学期刊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18日08:28 郭志杰

  我们知道,中国与世界在相当久远的历史里,其传播途径主要来自纸质平面媒体;但近几十年所发生的变化,是过去时代的人们根本无法想象的。文学期刊有着近百年的历史,但比起悠悠几千年传播的传统文化,这只是个短暂的瞬间;但这短暂的瞬间所发生的演变是过去几千年难以企及的,科技的革命、社会的发展,也给它的存在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就是目前文学期刊所面临的困境。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坚信:文学期刊不会消亡,只要这个世界还有文化的传播、精神的追求,文学期刊就不会衰竭。因为文学期刊的存在,并不是建立在虚无缥缈的阁楼上,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及其强大的人文背景,构成它存在与延续的一种理由;同时,日趋勃发的创作力量,构成存在的现实需要。这不可抛离的两方面因素,决定了文学期刊这一文学形态,任何时候都不会轻易退出它历史的舞台。

  但现阶段的文学期刊,因社会转型、传播媒体的多元化导致的生存压力,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并恪守的一个原则,就是文学期刊作为传播文化、灌输文化的功能,决不会轻易改变。只要社会的文化不曾消失,文学期刊立足文化、传导文化的品质,就不会轻易消亡。因而,不管任何时候,坚持纯文学的高雅品位,应是文学期刊始终不渝、永不放弃的信条。也就是说:不管形式或外在有多大的改变,纯文学的品质不能丢失,这就是文学期刊得以存在与延续的真正价值所在。

  纵观现有的期刊界,我们发现有的文学期刊迫于办刊经费的压力,以及其他因素的困扰与制约,已转型为综合类的刊物,文学只占据其很少的比重,可以说,文学元素几乎丧失殆尽。有的尽管刊名没换,但其内容已渗杂了许多文学之外的东西,让文学期刊变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相当一部分的文学期刊仍坚持纯文学的品质,可由于市场的分化,竞争的剧烈,刊物的生存处境堪忧。

  在这非常时期,文学期刊办刊的出路何在?这是我们必须面临和思考的问题。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只能适应于时代,并着眼于现实,以科学的心态调整好自身。首先,我们必须以包容的心胸,吸纳一切有利于刊物发展的多种传媒途径,促使文学期刊以最具现代的形态出现,构成更加立体、多元、相互印证的传播方式,探寻与其他传播媒体沟通交流的更多可能,或许这是较为复杂的融合。但不管如何融合,文学期刊独特品质不应失去,应做到既未失去文学自身所固有的那一形态,又有机地容纳新兴的传播方式,确保与现实的接轨,这两相顾应的调整,或许将为文学期刊的发展带来崭新的样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普遍,交流领域也越来越宽广、便捷,文学艺术之间的沟通也是如此,现在有一种提法叫做“地球村”,基于这一提法,我们也可以大胆提出“地球文学”这一概念,文学既是地域的,又是世界的。真正的文学,应获得整个人类的分享,决无疆域之分。因而,文学期刊要具备面向世界的勇气,除了刊登本国作家的作品,也欢迎国外作家的来稿,真正做到让文学面向世界走向世界,成为无障碍的通道。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现在比过去拥有更优越的条件,一是文学借助网络这一通道与世界的交流更为频繁通畅,但最大的障碍仍来自外语翻译。文学的翻译必须具备比一般的翻译更为专业的力量,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操作。办一本将本国作家的文学作品直接翻译介绍并投放到世界的定期刊物十分必要,这样不仅可以让世界及时了解我国的文学动态,还可以扩大本国作家在世界的影响力,同时,借助强有力的翻译力量,承办面向世界作家的文学期刊物,这样,双向对应的交流,让中国与世界的文学连结得更为迅捷、紧密,对国内外文学现状的把握也将更为清晰、到位。

  但基于现状的考虑,以及语言沟通交流刊物流通等方面的限制,我国绝大多数的文学期刊仍立足于国内,创作者与读者也主要来自国内。谁都知道我国是人口大国,每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将构成一个庞大的系列:一本刊物如果能吸引一个年龄段人群的关注,就会引起较大的反响。因而,文学期刊新时期的办刊方向除了自身力量的强化外,还必须考虑到读者的构成,以此作出适合自身的准确定位。有了这一定位,对作品的选择与定向就有把握。另一方面,文学期刊不要将立足点局限于自身所框定的那一区域,要打破地区的界限,实行更大空间的交流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应寻求多样化,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这样不仅可以扩大文学期刊的传播空间,还能扩大作家之间相互认识;我们甚至可以进行跨学科、跨学报之间的合作交流,这样,读者可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认识文学之外更多的东西。

  文学刊物在栏目的设置上,也应根据现时的审美等需要,作灵活机动的调整,只要不脱离文学这一大主题,任何灵活自由的转换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案,我们还可以采取走出去办刊的方式,扩大社会、学校等影响,让文学放下架子,深入生活,以此刺激与影响更多青年的创作欲望,让文学与人们的心灵更加贴近。

  文学刊物几十年来,其栏目设置基本上框定于四大块,即小说、散文、诗歌、评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这固有的设置也应有所思考、调整、创新,并不是说文学刊物要从这四大块的限制中超脱出来,开辟出另一片星空,这四大块仍是文学的基本形态,谁也无法轻易将其割裂。在形态不变的基础上,我们调配文学刊物既要讲究这四大块的合理调配,也不必过于强调这四大块的均衡分布,有时有所侧重,或突出某一类型,反而会收到特殊的效果,比如开辟探索小说专号,评论紧随其后,对此进行针对性的研讨;散文也可以开辟演讲、论说等栏目,只要不脱离文学这一品质,与其相关的栏目都可以大胆构建,让栏目设置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也易与现实生活搭上关系。同时,也可以设定一个命题,让文学的某一形态经过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的展示,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而变得更全面,更接近心灵的一隅。当然,这样的设置操作起来要多花费想象、耗费心力。文学需要想象,文学期刊的建设同样需要想象,我们甚至可以打破固有的模式,只要能达到最佳的阅读效应。比如,用一期的版面来刊登一本小说集、诗集或散文集,这一运作方式比起出版发行渠道,或许显得时效性更强,传导的效果更佳。

  发表优秀作品是文学期刊的职责范畴。许多文学期刊的稿源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自发来稿,二是刊物约稿。我们不能墨守陈规,要根据刊物的需要,灵活地疏通这一重要通道。可以采取与作家签订合同的做法,让某一重要作品在刊物上连载,还可以寻求更多样的途径,让稿源渠道变得更加丰富,并具有定向与自主选择的功能。

  我们还要建立与作家的合作与共建机制,即与作家建立起期刊的合作与同盟关系,使需求或预约的作品有稳定的渠道。同时,改变固有的编辑流程,寻求让作家参与的编辑办刊新模式,让文学期刊的编辑出版过程变得更加自由开放,运作更灵活,以尽可能多的手段调动起为文学期刊服务的潜在动力,让文学期刊变得更具活力。

  科技发展十分迅速,谁都很难对未来的10年作出准确的预期,变化的突然性与不可预测性,让人们很难从逻辑上有个清醒的推测。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期刊对未来惟一的选择,就是选择自身,立足自身,在不断变化之中调整自身,完善自身,寻求更加多元、丰富的表现方式,展示自我的无限可能;也就是说,文学期刊在这急剧变化的趋势下,要怀揣一颗博大包容的心,从科技的成果中,从其他媒体的传播经验中,汲取并转化成属于自身的艺术形态,真正做到不管时代变化多大,文学期刊所葆有的那一内在功能即文化的传播功能,永远不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