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和“被仪式”的现代思考——评了一容《我的颂乃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16日07:11 胡笑梅 胡笑瑛

  东乡族作家了一容《我的颂乃提》(《人民文学》2013年第7期),用其一贯本色质朴的笔触,细腻描述了少年伊斯哈格从“向往”成人仪式到“自行”成人仪式,最后在他人隆重的成人仪式中“被仪式”,完成简单而神圣的自我成人的心理历程,其中所蕴涵的对于民族传统“仪式”和“被仪式”的现代思考丰富深刻、值得回味反思。

  《我的颂乃提》中的少年伊斯哈格,像鸟儿渴望蓝天一样渴望“颂乃提”,渴望像盼舍一样“成为大人”的仪式,更渴望“可以像父母那样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一切,扛起生活的担子”。根据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有这样两个基本命题:“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理论命题——人类的社会行为不是单纯的刺激——反应,而是一种理性行为。人们在选择行动时,不仅考虑行动,更考虑后果的价值大小,以及考虑获得该后果的可能性,通过理性全面权衡,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动。”伊斯哈格在认真考虑自行“割礼”行为的可能、后果和价值后,他便努力克服一个孩子成长阶段的孤独、羞涩、自尊、疼痛、惧怕,勇敢地拿起“一根红线、几粒花椒,一根最小号的钢针”,自己动手让“先天不足”的身体合乎健全成人的要求。可以想象,当那根线跟随着钢针在肉体里行走的时候,多么让人“惊心动魄”,“每过去一丝就感到自己的某个神经被拉长了”。但是年幼的伊斯哈格为了将来可以“把自己洗干净,干净地活在世上”,咬紧牙关,决不轻言放弃。在一丝一毫肉体疼痛的忍耐中,得到思想的成熟与升华:“生命的道路每前行一步都会有制造坎坷的,都有万般的艰辛千般的痛苦。人生没有一步是让你顺顺当当和平平静静的”,只有“一个人内心能够忍受一切屈辱、误会、孤独,那才是最有力量的人,是强大的、打不倒打不败的人”,就像桑迪亚哥和鲁滨逊一样。不难发现,《我的颂乃提》中的“我”既不是伊斯哈格,也不是盼舍,而是他们所代表的一个民族。作者旨在通过两个孩子的“成人”仪式,深入挖掘本民族的精神内涵,向读者剖析本民族勤奋耐劳、坦荡洁净、豪爽宽厚、勇敢机智、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让读者真实地了解这一民族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内在因素。

  当然,相比现代都市孩子场面隆重、仪式风光的成人礼,乡村少年伊斯哈格的成人礼未免过于简单冷清(其实压根儿就没有正式举行过),但是伊斯哈格“甘受痛苦”“勇于承担”的“心理成人”,正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永远长不大”的都市孩子所匮乏的。记得曾经看过一则故事,讲一个好心人用剪刀帮蝴蝶剪开茧子,结果没有经受破茧疼痛的蝴蝶却再也飞不起来,良好的初衷有时候也会适得其反。因此,《我的颂乃提》其实是作者对当下社会过于重视成人礼轰轰烈烈的“形式”,而轻视成人礼实实在在的“内容”的理性反思。在作者看来:“在世上,有些事情靠别人帮助完成,但是有些事情没办法,得靠你自己。闯过了这一关,人在这世上的苦难就少了一个,你就会长大!”表面看来,是盼舍举行“仪式”,伊斯哈格在盼舍的仪式中“被仪式”,实质上,盼舍是在大人精心安排下“被仪式”,伊斯哈格在自我觉醒中“仪式”。但是,无论是“仪式”还是“被仪式”,成人礼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如果举行,务必名副其实且行之有效,千万不能流于华而不实的形式,例如在“五四”青年节当天集会宣宣誓,发发纪念品等,然后解散回家,一切照旧。所以,作者其实也是通过文本呼吁家长、学校和社会集思广益、形式多样地将“成人”意识和理念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的每时每刻,只有身心同步走向成熟、健全和完善,“主动成人”而不是“被成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甚至成人仪式可以不重形式,就像净身,有大净和小净,用黄土也好,用清水也罢,关键在于启迪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完善,以及坚守心灵秘密的神圣和勇气。推而广之,这是一个少数民族作家对自我个体的审视和书写,也是对本民族精神信仰的彰显和传承,更是对当下种种浮躁、形式、虚假之风(“被捐款”、“被自愿”、“被代表”、“被小康”、“被就业”等)的自觉抵御和委婉批判。

  其实,任何一种积极向上的风尚、礼节、习俗、规范等典礼的秩序形式,都是对某一种文化信仰的实践和忆思,是一种纯净心灵的圣行,是一种“人文的资源”,“是人类从最早的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不断地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化、人类的艺术,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费孝通)。往小处说,它关乎个人成长;往大处说,它关乎民族未来。所以,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都应立志从当下做起,从点滴做起,及时检查并治愈个人身体的疾病,及时反思并根除民族的陋习、痼疾,“做一切的善事,多行好,爱一切的人和生命”,主动完成“我的颂乃提”仪式,从此,“清清白白、透透亮亮、堂堂正正”地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