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树叶的附加值——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观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04日08:22 赵 彤

  孔子很重视“诗教”,不仅要求他的儿子,而且要求他的学生要学好《诗》。他认为《诗》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看过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于笔者而言,闻识的茶名从普洱、龙井到凤凰单丛、松萝绿茶,从酥油茶、虫茶到阿萨姆红茶和竹叶青,不下三四十种,由此“茶”从一个字的单词,衍生成为名目繁多的词组,从抽象的树叶,变成了形态各异的绿叶。随着镜头的转移,笔者看见的茶园从西双版纳的半坡寨到日本的日吉茶园、从泰国的美斯乐茶区到印度大吉岭的“马凯白瑞庄园”,不下二三十处,茶叶的版图竟也如此之广,令人徒生“不知有汉”之慨。随摄像机进入的茶室,从布朗族人的竹楼到成都的茶庭、从武夷山区的永乐禅寺到约克郡的贝蒂茶屋,建筑风格不同、饮用器皿各异,但各地各色茶具中升腾起的缕缕氤氲却是一样的。

  在《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有云南景迈的“茶祖节”,村民们相聚在一起敬茶神、祭祖先,代代传承先贤的遗训;在羌塘草原上,以奶茶为滋补,卓玛一行把等身长头叩向拉萨,民族的情致和文化与茶水一起得以延续;在雅安蒙顶山的茶厂里,蒙顶黄茶工艺传承人成先勤手把手教“90后”姑娘曾亿馨作茶;在杭州日本茶师丹下明月教授中国学生茶道技法;在伦敦英国茶叶协会顾问简带着克斯蒂学习茶舞。如成先勤所说“人生就像泡茶,年轻时浮在上面,阅历多了就沉下去了”,人生与社会的观察、体验就在对茶艺、茶道的体验中。在彭镇赵桂华的小茶馆里,一元一杯的茶让来来往往的人们,在这里驻足休憩、闲聊;在杭州陈伯家的意大利茶客加博列拉·波尼诺听当地茶农讲述龙井的来历,以茶会友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前苏联解体让第比利斯的广大茶园荒废殆尽、“刘茶”的工艺也后继乏人,复兴不易,刘驰还在艰难地探寻。《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道,把个人、家庭、民族、历史如制茶一般杀、揉、窨、焙,通过草木间的人,透视天地间的事,品味古往今来的情。一片茶叶的故事,因为有了诸多负载,而深厚起来、丰富起来。

  浓烈,是酒的品质,不是茶的品质。作为非酒精饮料,恬淡、柔和、沉静才是茶的品性,才是茶文化的精髓,也是《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镜头语言的风格。高速摄影记录了茶叶在水中的浮沉、茉莉花扑向茶叶的轻柔飞舞和泉水翻腾的晶莹剔透;低机位的固定摄影,记录了茶道程序的端庄静谧,突出了茶道中人作为主体的持重;从一叶嫩芽、一套茶具、一碗点好的茶粉到口边的一次啜饮,该片中的特写镜头,在突出细部的同时,把细物微象、凡人小饮、瞬间情致,绵密地表现出来,生活中的茶味和茶饮中的生活,因镜头的贴近而显得更加熨帖。大远景始终是作品中最重要的呈现方式,在阔大的景象中——山川之中、云雾之中、葱茏之中,蕴涵的是对胸廓、胸襟的召唤。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也是塑造“中国形象”的一次实践。回望上世纪80年代,中国纪录片在讲述中国故事、描绘中国形象、展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实践中,推出了《话说长江》《望长城》等力作。那时,我们对大国气象的理解,集中表现在追求大象有形。在《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地以“细节中国”、“日常中国”和“平民中国”为注解、记录中国提供了新的视野后,我们的纪录片大制作纷纷开始转向“小象追求”,不断地在“细物中国”、“细民中国”题材上发力,力图以小博大。《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可以看做是继《China·瓷》《丝路,重新开始的故事》之后,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又一个力作。

  在《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结尾处,画外音在总述语段中谈到:茶“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与瓷器、丝绸一道,满足着欧洲人对东方古国的想象”。 这句道白是该片叙事主旨的集中展示,显示出该片在“走出去”方面是有很强的愿望的,这也是其在每一集中都不遗余力地要围绕着茶叶,并且在中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国民间进行交错叙事的原因。即如在第一集中,非要加入一个意大利籍的唐云(加博列拉·波尼诺)来作茶亲的表征。这种努力要让外国人、特别是欧洲、美国人出现,做见证人的意图,或可称为“欧美在场强迫症”的强劲功利意图,反而使该片的艺术功力显得有些支离。茶文化讲求浅淡,该片中解说词多次谈到:茶如禅、如水墨画。说到了这些概念,却没有深究笃行其中的要领。禅道讲求“心念不起”,水墨画有“留白”技法,都不追求“灌满格”,而是给人留下发挥自主的时空。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播完了,以瓷器、丝绸之路、京剧和茶叶这些与民生相系、又与“走出去”这一对外交流主题相连的纪录题材,都相继拍摄完成了。中国纪录片的大制作视野将投向哪里?值得期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