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文化的真善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04日08:21 张 伟

  作家简墨蛰伏5年推出“中国文化之美”丛书——

  弘扬中国文化的真善美

  从艺术上说,简墨笔触温婉,着墨细腻传神,她的文字如一股清风,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其作品思想特征主要有三点:即真诚心灵思考生命意义、善良心地传承中华文化、美丽心境创造生活境界,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真善美。

  追求真实是人的本性,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人们追求本真的存在,这种存在具有明显的目的论特点,这就是真的价值意义,体现为人的本性与终极价值的统一,是精神对心灵的规定。如简墨所说:“我以我真诚的向往,保证了它们的诚实。它们各有自己的面目,自己的思路、内容、结构方式、精神内质……因为在提笔之初,我就决意绝不妥协给任何正向或反向的事物”。作者的这种态度就是在追求真理,也就是追求思想的自由。因为真理是思想性的存在,只有在思想里,人才能达到自由。

  有些评论将简墨的散文和上个世纪90年代有的作家散文相比较,笔者感觉两者之间在表达真实方面,简墨还是令人称道的。在90年代,很多艺术样式处于缄默的状态,一些作家散文在这个时期出现的一个很大原因是表达了那些没有深刻内涵和真情实感的风花雪月及闲情逸致。简墨的散文带有追求真理的热忱,这种热忱来自于对高尚和神圣事物的企求,或者说来自于她内在的精神。如果作家把对真理的追求作为人生的目标,他获得的就不是“碎片”而是生命的意义。

  简墨在完成该作品最后一个音符的时候说:“‘中国文化之美’系列完成了。这是我对自己的一个交代,也是个人对中国文化的一次致敬。”简墨将她强烈的文化使命意识、深刻的生命体验精神和精微的审美直观感受融为一体,用行云流水般的笔触,在自然、社会和艺术中行走,诠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读后灵魂为之震撼,心灵为之净化。在物质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里,她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尤为难能可贵,这种使命感来自于对中国文化本身的敬重。她说:“我们深知:只有敬重自己的文化,才能长盛不衰;不敬重自己的文化,就等于欺师灭祖;而如果我们丢失了它们,就会犯下罪行,对历史,对子孙。”随着时间的推移,若干年以后,简墨这种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对中华文化自觉传承和保护的英雄行为,会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为了写作,她甘受寂寞,承受困顿,以这种勇于献身的精神写下8部大书。不要说这8部书,就是对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做一点点小事都会让我们产生敬意,因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丢失的实在太多了。

  在今天来说,对中华文化的敬重和传承是一种至善,这种至善使得中华文化在变化中追求不变,在相对中寻找到绝对,在瞬间中找到永恒。至善不是事物的外在实体性的存在,它需要内在心灵的体验。心底善良才能看到个体的美,整个民族心底善良才能认识中华文化之美,简墨的贡献在于用她善良之心去呵护中华文化之美、传承中华文化之美,让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灵得到浸润和升华。

  简墨丛书的名称是“中国文化之美”。美作为人类的精神价值形式,显示着人的生命境界,是人类的最高目的追求。徜徉于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摘取美丽艺术花瓣的简墨将美作为写作的重要目标,她感到“那些艺术和诗歌无不美到让人窒息。写作过程中,我无数次因激动而停下笔,站起身来,长长地为此发出感叹”。追求美是人的本性,创造美是人的目的。审美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使人热爱生命,使人的欲望得到升华。简墨用她美丽的心境表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美,也表现了中国文化生生不息之美,为我们创造了美丽的生活境界。

  简墨作品的现实意义集中起来就是促进“三个回归”:即传统文化的回归、艺术美的回归和高雅文学的回归。

  近年来,文化创新成为艺术创作的强烈呼声。但是文化创新离不开文化传统,任何被创造出来的事物一方面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另一方面它又作为人类特定文化的或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因此,一切有价值的文化创造都是对文化传统的承袭。文化传统是一种时空的交织而流传到今天的历史之流和文化之流。文化传统并不是我们承袭下来的不变的东西,而是我们自己生产了传统并参与到传统之中,因此,文化传统是永远对未来敞开的指向。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我们弃绝了文化传统等于放弃了未来。所以,简墨的作品书写中国文化之美就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必将促进中国文化传统的回归。

  简墨作品以“中国文化之美”作为书系的名称,很有现实意义。美是和人类共生的东西,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类的本性。“美的回归”是20世纪末由批评家希基提出来的命题。美的回归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呼唤,我们艺术家和批评家应该把美作为艺术的主要价值加以肯定,让艺术回归到美,因为美具有永恒性。

  简墨的文学创作昭示我们高雅文学依然有市场,这说明我们有大量的高雅文学的读者。简墨作品的热销向社会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息,那就是高雅文学的回归是众望所归,而且有着广阔的前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