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奶妈的鲜活呈现——读《滴血的乳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02日08:42 王 晖

  新世纪以来的纪实文学中,将描述的视角投射至中国现代革命战争的作品不在少数,而在我看来,近期由马娜撰写、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滴血的乳汁》是其中比较独特的一部。这种独特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最为重要的是其视角的独特。与大多数描述中国现代革命战争的纪实作品将视角直接对准战场、军队、军人有所不同,这部作品所切入的角度是战场背后的故事,即那些以自己的乳汁甚至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哺育、保护与拯救红军遗留在苏区的子女的革命“奶妈”的故事。我们不能不感佩作者的选择。对于这样一个看似并不趋时新潮的题材,作者却十分用心。她亲赴江西赣南和福建闽西两个革命老区进行深入采访,挖掘出几乎被当今时代遗忘的人和事。

  《滴血的乳汁》给予我的印象不仅是其视角的独特,也在于它视角的广阔。作品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分别叙述赣南和闽西两个苏区的情况,重点刻画哺育红军后代的奶妈形象。作品一方面详尽叙述中央红军被迫转移之时,红军领袖和高级领导人、普通红军官兵将子女留给两个苏区百姓养育和保护;另一方面重点描述了两个苏区以奶妈为中心的普通群众克尽艰难、不畏牺牲哺育红军后代成长的往事。作品比较详尽地再现了毛泽东、毛泽覃、陆定一、唐义贞、邓子恢、林伯渠、周月林等红军领导人的子女被苏区群众收养,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或失踪、或死亡、或历经艰辛长大成人的故事。而尤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品对于苏区革命奶妈收养红军子女的故事叙述。这里有为养育捡来的红军崽,宁当财主家佣人、甚至二房太太的黄阿莲;有为了保护红军后代、不惜把自己的女儿交到敌人手里的朱秀香烈士;有“马前托孤”的李美群烈士;有被巫为“克夫之妖”、强忍丧子之痛、却精心养育红后代的“干儿子”的卢月英。还有彭国涛、谢水秀、“狱中奶妈”周月林、英勇的双“细娥花”、“国共合作”的奶妈和“小曾仔”等等。这些奶妈性格各异,身世不同,却都为了保护和养育遗留的红军子女历经沧桑和磨难,甚至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牺牲。在描述革命奶妈之外,作品还真实再现了苏区广大群众为养育红军后代所做出的各种艰辛努力和前赴后继的流血献身。

  让过去的人和事不仅真实地呈现,更是鲜活地呈现,这或许是对历史纪实艺术一种高度的期待。我在《滴血的乳汁》里看到了这样的真实而鲜活的呈现。作为作者的“我”贯穿于作品全篇,一方面作为叙述者存在,另一方面也是一个田野调查者,而田野调查正是非虚构文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写作法则。可以说,只有书斋式写作,而没有田野调查,就不会写出带着强烈纪实色彩的非虚构作品,这一点对于历史钩沉式的纪实写作尤其重要。作品中,“我”走遍赣南和闽西两个革命老区,亲自采访当年的红军奶妈及其后人,获得了第一手珍贵的材料,文中被访人的口述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此外,作品还力求还原历史真相,因此,文中有较多对于白军残害奶妈、村民及其红军子女的惨烈景象的描述。这是令人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历史事实。

  在真实呈现的同时,鲜活地呈现也不能缺席。这是文学的特性使然。在作品中,作者力求将故事的真实性与传奇性相结合,对场面、细节的描绘生动传神。一些闽西苏区百姓为保护和养育红军子女所采取的应对白军的机智办法,既显示出他们的智慧和胆略,也为故事增添了不少传奇性。作品的语言是朴实的,但又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不仅充分表现出作者对于纪实性作品文体规范的遵守,也显示出其爱憎分明的态度,以及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这,都是一卷卷沾染着血迹的历史书和一段段洒满血泪的情感史。当我在无意间翻开和触摸这些历史书和情感史的时候,无数次把自己推到了泪雨挥洒的情感高潮……是的,我们早应该知道这些凄美而悲壮的故事,我们早应该静下心来缅怀我们的先辈们,这样我们才不会时常觉得灵魂无处安放,才不会让方向迷失,才不会为怀疑今天是否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而大声质问。”作者最后书写的这些文字质朴而诗意,最好不过地表明了其态度和立场,也道出了这些“凄美而悲壮”的故事和人物对于今天时代的重要意义。类似这样的情感语言在作品中还有不少,它们憾人心灵、启人深思、促人奋进。

  《滴血的乳汁》所展示出来的独特性当然不止上述所言。作者的视角取向和艺术传达的个性,为当下历史纪实性作品的写作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路径。或许这正是这部作品的另一种价值所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