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一种逝去的生存——读长篇小说《老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02日08:41 陈培浩

  在很多作家选择城市题材类型小说的时候,王哲珠却选择用一种缓慢、精致的笔调来写一段喧嚣现实中被冷落的存在。她的内心一定存在着一个萦怀不息的老寨情结,因然对老寨的一切才如此熟稔,草木月光人物情思,娓娓道来,含情纸背。

  现代性的反思与喟叹

  长篇小说《老寨》分为丧事、喜事、心事三部分,写两代老寨人的生活和情感纠葛,正是所谓“一座村庄的变迁图,两代乡人的心灵史”。小说第一部分“丧事”,从进城务工的树春伤亡写起,在无意中展开劳资冲突、底层悲怆等主题。它写的并不是“进城”,而是“还寨”,是一个老寨之子在城市中受伤归来的一种纠结的老寨抚慰。小说里的树春是一个失败的老寨逃离者,被扔回了一种更死寂的老寨人生中。这里,他必需面对的不但有无法站起来的下半生,还有妻子秋柳和好友夏生那不可说出的秘密。也许,树春要逃离的不仅是老寨,更是老寨人际中可猜透但不可说破的背叛与耻辱。树春希望以进城成功者的胜利来洗刷这重耻辱的印记,可是他却被生活重新扔回了老寨,以更悲惨的失败者身份接受着妻子愧疚而隐忍的照料。

  王哲珠熟悉地展开着老寨的多种人生样式,同时也展开着老寨微妙纠结的人情,这种微妙与纠结,被王哲珠写得丝丝入扣、入情入理。

  纠结的老寨情在小说中不断演绎和加码,并转移到下一代人。上代人的情感纠葛虽被掩饰得无声无息,但依然在下一代心里留下阴影。目击了母亲跟夏生叔私情的喜云也许将终生被阴影笼罩——和母亲的对峙、成年后对男人病态般的疏离,都证明她无法从童年伤痕中摆脱出来。而喜月则以赌上婚姻的方式,再次陷入了近似上代人的三角恋。在王哲珠所编织的老寨人生中,这份纠结的情缘成了水中之盐与无色月光中的深沉回味。

  村庄,作为乡土最重要的居住单位,对于它的反复摹写,事实上关联着当代人的精神难题。伴随着现代化和都市化的过程,乡土常常成为文学现代性返观的对象。

  抒情现实主义

  必须说,《老寨》并非一篇“动作性”、“情节性”突出的小说,它的情节简约,其魅力主要来自于某种抒情小说的特质。《老寨》的语言特色在于:它不是一种服务于情节推衍的语言,它的叙事节奏特别慢,写作的强度并不建构于情节、故事的曲折营构上,而是落实为语言的密度和韵味。所以,它是具有浓厚抒情色彩的语言;但是,这里的抒情,并非作为一种表达手法,而是作为一种语言气质和风格类型。细读《老寨》,会发现语言饱含情韵,却极力避免“直接抒情”,人物的情感波澜都被牢牢地控制在动作叙述的背后。一种反抒情的抒情气质,构成了《老寨》语言上耐人寻味之处。

  如果把视野更放宽的话,我们会发现,《老寨》并不处在以线性叙事为底座的“史诗”谱系中,而是处在被沈从文、陈世骧、高友工、王德威等人所念兹在兹的“抒情传统”之中。在我看来,王哲珠的《老寨》便是“80后”小说家对这一抒情传统的延续。

  王哲珠用现实主义的方式书写老寨,但又不难发现,它用的是一种可以称为抒情现实主义的方式。情节的曲折性、人物形象的层次性并不特别被强调,反而,小说的重心被提炼为某种融化在语言中的韵味。像对待诗歌语言那样对待小说语言,这构成了王哲珠抒情现实主义的某种诗化特质。

  一般的叙事型小说,是一个线头连着一个线头,从A-B-……Z的情节推衍过程。王哲珠的小说则在每个情节线头处扔下一块石头,然后从波心处扩展出圈圈层层的涟漪。如写树春之死,作者完全放弃了将猝死作为叙事动力的意图,而是从普通老寨人、死者邻里到死者亲人逐层铺陈死亡之石在老寨平淡的湖面产生的涟漪。在这种缓慢的节奏中,事件并不推进,只是获得了无限的空间化展开。这是一种弱化时间,强化空间(以空间补偿时间)的写作。

  当小说的时间维度被弱化的时候,便要求语言的空间补偿。换言之,小说不依赖于故事,语言便需出彩。《老寨》叙事缓慢却不令人厌倦,很重要的是作者把人物情思压于纸背,在动作描写背后隐含种种情感张力。情感的动作化使作品不直露、有余味,每每在各种人物行动中可以体味其内心的千般滋味。借叙事来抒情,以抒情创造新的叙事可能,这是《老寨》值得重视之处。

  必须指出的是,语言质感跟写作题材之间有着匹配性问题。抒情的、浓稠的、绸缎般闪亮的语言并不适合所有题材,然而,它却适合《老寨》这种怀旧、回眸的写作。“老寨”曾经是何其普通、平淡、似水流年的所在,它无法支撑起大江大河、波澜壮阔的人生,也没有孕育叱咤风云、名垂千古的大人物。因此,“老寨”的底色和韵致反而需要对平淡小日子的诗化提炼才能获得。不难发现,当小说转到老寨以外的生活背景时,叙事的笔调和节奏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当作者写到喜云在城市中倔强生存时,叙事的节奏明显快了许多。这意味着,诗化语言与老寨生存之间的对应,是王哲珠的自觉实践。事实上,它也是一种成功的实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