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文尚武的民族,这种优良的文化基因历经千载,代代传承,生生不息,铸就了辉煌灿烂的传统军事文化,其中浩繁多姿、灿若星辰的军旅诗词就是镶嵌在这座巍峨军事文化大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由总政宣传部组织编写、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历代军旅诗词选编》(以下简称《选编》)正式下发全军部队。《选编》在历代军旅诗词宝库中精选上至先秦两汉,下至宋元明清的军旅诗词100首,文本编排体例简约明快,装帧朴素淡雅,犹如一股涓涓清流注入我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时代浪潮中。
对血火交融战争风云的诗意吟唱。诗词与战争血脉相连。刀光剑影、战马嘶鸣、烽火连天、旌旗猎猎……惨烈雄阔的战争场景是军旅诗词雄浑豪放的创作源泉,一首首或昂扬激越,或慷慨悲壮的军旅诗词绘就了中华民族绵延发展长河中气势磅礴的战争画卷。屈原的《国殇》以近景和特写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强敌如云、流矢纷飞,两军短兵相接的惨烈场景,犹如置身于战国时期秦楚争雄的肃杀氛围。东汉崔骃的《安丰侯诗》一气呵成,描绘了战马嘶鸣、金鼓震天、浩大宏阔的战斗场面,渲染了安丰侯雄壮的军容声威,刻画了将士们骁勇善战、奋勇杀敌的勃勃英姿。《选编》收录的《代出自蓟北门行》《从北征诗》《从军行》《雁门太守行》《破阵子》《龛山凯歌》等诗词都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征讨叛逆、平复边乱、收复失地、安定天下、统一社稷等波澜壮阔的战争景象,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开疆拓土、民族融合、革新进化的伟大历程,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古人关于政治与军事、战争与和平、分裂与统一、战略与战术等军事思想和智慧。所以说,历代军旅诗词既是诗歌,又是历史;既是艺术,又是军事,是军事和历史的内容与诗词艺术的形式高度完美的统一。吟诵研读军旅诗词,除了能给人以艺术上的审美愉悦,同时也能获得诸多怎样看待战争、面对战争的启迪和思考。
对历代将士精神气质的讴歌褒扬。诗言志。“志”者,理想、精神、气节和情操是也。历代军旅诗词因其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可谓多姿多彩、各领风骚,但其共性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对历代将士效忠国家、舍身取义、抵御外侮、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等高尚节操和豪迈气概的讴歌褒扬。荆轲的《易水歌》表现了大义凛然、义无反顾、下定必死决心的献身精神。阮籍的《咏怀》开宗明义,好男儿应有吞吐八荒的凌云壮志,御敌卫国理当毫无杂念,彰显了军人轻身重义、以身许国的气节操守。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把青海湖、祁连山、玉门关这些相距甚远的地理标志集成在一个宏大画面之中,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强烈地衬托了边关将士“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战斗生活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念。《选编》还收录了很多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曾经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矢志报国,浴血疆场而无怨无悔。“军旅之事,以气为主”。历代军旅诗词吟咏的是军旅之事,发散的是军旅之气。这里的“气”,有人称之为“悠远的军魂”,我理解就是以忠诚、爱国、骁勇、牺牲、必胜为核心价值理念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武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军事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军事领域的诗意表现形式。
对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启迪滋养。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文化是军队的软实力和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一定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一支文武兼备的军队也一定是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军队。我军是一支始终重视文化建设的人民军队,也是注重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军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既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统帅,也是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军旅诗人。毛泽东的军旅诗词,既是对传统军旅诗词艺术形式的继承,也是对传统军旅诗词精神境界的超越。由具有超凡谋略和诗人情怀的军事统帅指挥若定的军队不但是威武之师,也是文明之师,面对内外强敌而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历代军旅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军事文化遗产,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实现“强军梦”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选编》下发全军部队,是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实现强军目标指示要求的有力举措和实际行动。要把历代军旅诗词作为涵养和促进我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紧密结合部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结合理论武装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军营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学习和诵读历代军旅诗词活动,大力弘扬军旅诗词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武德精神,不断提高广大官兵的人文素养,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激励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让历代军旅诗词走进军营文化生活,在我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