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大奖”作品舞剧《铁道游击队》
恢弘壮烈的舞台场面,观众抑制不住的热泪,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刚刚圆满落幕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总政歌舞团的艺术家们以其独特的编导手法、扣人心弦的剧情、浓郁的民族特色、精湛高超的舞姿、优美动听的音乐编配和精良的舞美制作,赢得了组委会专家评委和观众的如潮好评,一举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大奖”和“文华编导奖”、“文华音乐奖”。这是舞剧《铁道游击队》继摘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大奖之后,又一次荣获国家级政府艺术奖。
以舞剧的形式改编经典文学作品,是很多中外舞蹈家们乐此不疲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深入人心的巨大魅力,而舞剧的改编可以借助文学名著的无形影响而充分发挥舞剧艺术自身的优势。《铁道游击队》是我国观众非常熟悉的文艺作品,从小说到电影曾在几代人心中树立起一座高耸的丰碑。不过,像《铁道游击队》这样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故事跌宕起伏的文学名著,要想成功改编为舞剧作品,实非易事。总政歌舞团要将这部杰作改编成舞剧,用舞蹈语汇再现那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生活,是很具挑战性的。总政歌舞团集结了一批知名艺术家形成了强大的舞剧制作班底,众多享誉国内外的舞蹈家和优秀青年舞蹈演员构成了表演团队,全剧艺术地再现了民族危亡时刻,中华儿女赴汤蹈火、众志成城抵御外敌入侵的斗争历程。
该剧在结构上可谓用心良苦,又十分智慧。全剧没有复制小说的情节,也没有简单改造同名电影,而是将“打票车”、“打洋行”这种广大读者和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大胆地做了艺术化处理,形成了全剧简洁的风格。同时,主创人员注意发挥舞剧艺术的独特魅力,采用了“飞虎队扒车”、“土琵琶演唱”、“芳林嫂之爱”等富于传奇色彩和情感特色的舞剧化细节,突出了在简洁框架里的血脉流动。粗犷的英雄气概、战士的强悍形象、呼啸而来的巨大蒸汽机车、史诗般雕刻群像,构成了这出舞剧的独特风格——军人的、英雄的、男性的,又不失细腻人性表现的。可以说,该剧首演即拥有了不俗、不同、别具一格的艺术个性。
值得一提的是,《铁道游击队》虽为舞台剧,但视觉和听觉效果多有突破之处。利用能自由移动的火车头和虚拟“移动”的机车车身,使舞剧有了出人意料的景观。特别是最后铁道游击队英雄健儿们在蒸汽机火车头上挥舞胜利红旗的豪情万丈之造型,可谓盖世英豪,气吞山河。“飞虎队”这个挥涂着大英雄色彩的名字,不仅是历史的传奇,也是《铁道游击队》故事中令人期待的点睛之笔。舞剧在如何表现“飞虎”形象上也下了一番功夫。战士们在360度旋转的飞车上与敌人的激烈拼杀,造就了紧张激烈的“飞车搏斗”场面,具有相当的艺术震撼力。当然,该剧也注意到了全剧艺术节奏的把握,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饱含地域特色的舞蹈——红火热闹的民俗场景,色彩浓郁;在胶东小调的旋律中芳林嫂与刘洪所演绎的双人舞,动静相宜。舞剧中的音乐也给人很深印象。作曲家赵季平、赵麟的创作,有铮铮铁骨的硬朗,有幽婉情怀的低叹,让观众感受到了如歌如诉的情感,优美动听。有评论说:“一段段齐鲁大地的民俗风情,让军民鱼水之情动人心弦;一曲曲优美激越的音乐,歌咏出抗敌战士的豪迈胸怀;而男女双人舞和婉转悠扬的曲调,则令战火中迸发出的爱情格外细腻,非常感人。编导杨笑阳独特的手法、作曲家赵季平和赵麟的风格、青年舞蹈家李志和山翀的表演,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此次舞剧来到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在当地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每场演出一票难求,掌声不断,很多观众流着眼泪看完了演出。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纷纷赞扬舞剧《铁道游击队》是一部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精品佳作,它弘扬了时代主旋律,凝聚了正能量,我们期待着军队文艺工作者多创作这样优秀的作品,也希望多看这样的剧目,它可以使从战争年代里走来的人,回望战火中的青春激情岁月;伴随共和国成长起来的人,回味曾经有过的理想和曾经梦想过的光荣并将之传承;新一代的人,即那些“80后”甚至“90后”们,能够在全新的艺术视觉形象里感受属于中国人的精神价值力量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并且在全新的审美经验里受到真正具有冲击和洗涤力量的灵魂滋养。
“文华大奖”作品话剧《共产党宣言》
在前不久结束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由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演的话剧《共产党宣言》一举摘得国家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唐栋、蒲逊获得“文华编剧奖”,傅勇凡获“文华导演奖”,张阿亮获“优秀表演奖”。这是该团继话剧《天籁》《红帆》分别在第八届、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获得“文华大奖”后,又一次摘得该奖项。
话剧《共产党宣言》是广州军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与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联合打造的献礼剧目。2011年创作演出,迄今已在北京、广州、深圳、重庆、长沙、济南等地演出百余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该剧在第12届中国戏剧节上获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并获第七届全国话剧展演优秀剧目奖,以及第十二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编剧奖一等奖和剧目奖一等奖等。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至今160多年了,这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尽管当今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共产党宣言》中阐发的基本原理依然闪耀着理论的光辉,依然是全世界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革命事业、谋求社会发展进步的行动指南。如何将这部鸿篇巨著用话剧艺术的形式搬到舞台上,是留给主创团队的一个艰难课题。该剧编剧、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唐栋谈到:“话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负载不了《共产党宣言》一书深奥宏大的理论思想,也不必把《共产党宣言》这部书的写作经历与传播过程再复述一遍。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新颖的、出人意料的角度,必须找到一条能够承载这条思想航船的历史河流,必须用艺术的高度去建立思想的高度,必须以现实的思考去看历史、以历史的眼光观照现实。”
怎样以现实的思考去看历史、以历史的眼光观照现实,文工团团长、导演傅勇凡如是说:“上世纪20年代大革命时期的广州,是中国革命的中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生死较量的前沿。而广州起义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更是对共产党人的一次严峻考验。这一时期,风云变幻,大浪淘沙,每个人都面临理想信念的选择,这最契合我们这部话剧的主题愿望。于是,我们将该剧置于广州大革命的背景下,以《共产党宣言》的思想理念贯通始终,紧密结合当今共产党人在理想信念等方面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课题,历史与现实沟通,政论与形象并重,情感与命运齐驱,‘大思想’与‘小人物’结合,充分发挥话剧艺术的优长,着力塑造了一批在《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引导下,为追求理想、救国救民的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一段历程。他们在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想演变中找到了共同的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了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们在生与死、荣与耻、名与利的考验中,用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与英雄气概,诠释了一部‘现实版’的《共产党宣言》”。
此次该剧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烟台广电大厦大剧院连续演出两场,观众场场爆满,演员精彩的表演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评委的高度评价和由衷赞扬。山东烟台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徐明激动地说:“昨晚,我是流着泪看完整场演出的。主旋律作品如此震撼感人,非常难得。而且所有演员只有16位,主要演员6位,真是精干的艺术团队。如今整顿党风,亟需这种作品,作为很好的教材让大家都看看,先烈们当年抛头颅洒热血究竟是为什么?反思一下,现在我们的某些共产党员们能否对得起这个称号。当年国民党就是因为反动腐败欺压百姓,共产党才要推翻它,这不是对党员教育最好的教材吗?至于得奖,我看观众的泪水和掌声,以及久久不肯退场的欢呼声,就是最高的大奖。”烟台当地一位音乐工作者说:“《共产党宣言》是部力作,看后感悟至今,每个演员的深厚功力,展现于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多处对白让我想到歌剧的咏叹调、二重唱、三重唱、合唱。有序的节奏,语句的高低对比、到位的演技、外加正背透影和演员的结合,实是一部庞大的交响歌剧。剧本里的好多台词借古论今,让人深思,给人教育。”一对年近七旬的白发夫妇看完演出后,流着泪说:“太精彩,太感人了,现在主旋律的作品越来越少了,娱乐性越来越强了,看到好的作品,有正义感的人会感受到情感上的升华和震撼以及艺术上的享受。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能让观众感动流泪的就是好作品。我们坚信,信仰永远是正道、大道”。
“文华优秀剧目奖”作品话剧《生命档案》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四届“文华奖”评选活动,于10月11日至26日在山东举行,总政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生命档案》作为参评剧目,于10月17日至18日在青岛大学剧院演出两场,受到广泛关注,引起强烈反响。
《生命档案》在青岛的精彩亮相,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能容纳1000多位观众的青岛大学剧院座无虚席,走廊台阶上都坐满了观众,早在一个月前两场演出的观摩票就已售光。观众们无不为独具匠心的舞台呈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家们充满激情的表演所折服,时而全神贯注,时而热泪盈眶……演出结束后,掌声雷动,观众打出横幅“民族魂”,久久不愿离去。主创孟冰、王宏、宫晓东、肖力,主要演员洪涛、郭达、徐小青、孙涛等被观众团团围住希望签名、合影,观众对该剧的喜爱溢于言表。
国家话剧院、四川人艺、浙江话剧团、河南话剧团、江苏演艺集团等许多院团,专门组织人员从外地赶到青岛来观看该剧。以下是观众给我们的部分留言或感言: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这台戏内涵丰满,很有意味、有深度,演员的表演功力十分深厚,几位主要演员的台词、造型、动作都非常准确到位,令我十分钦佩;我是一名记者,今天我们结伴从济南赶来观看,这部戏有一种很强的感染力,它可以说是现在社会气氛下重要的精神原子弹,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审视自己,许多人牺牲了,没有留下名字,而我们还活着,至少还有名字,希望这样的戏再多一些;这台戏应该多演,为大学生、为青岛的观众再演几场,我们还想再看一遍;我从山西赶来看《生命档案》买不到票,急得我找到话剧团领导,最后我在通道台阶上看完了这个戏,我的眼泪没有停过,编剧导演能把这样一个英模戏做成艺术精品,令人敬佩;我已经看了第三次了,每看一次都止不住流泪,很感动,很受教育,好剧本、好演技、好作品,这是我心目中的大奖作品;原以为是一出板着面孔说教的英模戏,然而,话剧《生命档案》却让我们青岛的观众收获了一份意外惊喜。灵动的舞台语汇、极具戏剧张力的故事、鲜活生动的人物,让台下观众在有泪有笑中度过了很有意义的1小时50分钟,这样震撼人、感染人、吸引人的话剧在话剧舞台上并不多见。
话剧《生命档案》是总政话剧团为配合全军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根据解放军档案馆原馆员刘义权先进事迹创作的,该剧于2009年11月公演,至今已在北京、上海、重庆、沈阳、兰州、济南、南京、成都、广州、郑州等城市巡回演出120场。
“文华剧目奖”作品民族交响音画《泰山》
钧天仙乐,鸾歌凤舞,大型民族交响音画《泰山》尽展岱岳千古神韵,鸣响华夏精美乐章。作为本届十艺节全国惟一一台民乐参演剧目、全军4部“文华奖”参评剧目之一,这部祈愿国泰民安的八音叠奏,为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奉献了一场传统民乐的辉煌交响。
该剧由济南军区政治部策划监制,政治部文工团团长刘荣任总导演,盛邀赵季平、张千一、韩静霆、刘文金、陈春光等音乐家携手创作,由文工团民乐队队长、一级指挥王天力执棒,文工团舞美队队长、主任舞台设计师张国宝任舞美设计。倾全团创演人员之合力,历时一年有余采风创作,反复排演、精雕细琢而成。从九届全军文艺会演到十艺节,《泰山》一路走来,赢得一片喝彩。
选材在艺术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依岱而驻,多年来,雄浑的泰山景色,深厚的人文风貌,培育着他们的情感,滋养着他们的心灵。选择泰山这个题材,表述人民军队对祖国的咏颂、江山的赞美,既是必然,也是前卫艺术家高屋建瓴、有胆有识的抉择。
泰山与中华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庄严神圣的泰山,以它几十亿年的高龄,目睹着世间的沧桑。它是泱泱中华的见证;巍峨神奇的泰山,以它特有的风采,独尊五岳之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选择泰山,正是选择了中华精神。顶天立地的泰山,是民众信仰的根脉,是君王封禅的圣坛,是社稷稳定、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那么,借泰山赞美盛世年华的气象,描绘国泰民安的盛景,表述驻守泰山子弟兵的豪迈品格与爱国情怀,自然是最贴切、最恰当的选择。还有,在泰山这卷恢弘的史册中,有诗词歌赋,有书画碑刻,遗憾的是,却无大音弘乐。可以说,大型民族交响音画《泰山》填补了这项空白。
《泰山》共10个乐章,策划、导演把能够体现泰山精神的“云海观日”、“碧霞寻梦”、“岱顶揽胜”、“天地交泰”分别设于乐章首尾,而把其他饶有情趣的篇章穿插其间,使得整个乐章既具备中国民族音乐形式的构成美,又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盘道听松”、“林间戏鸟”、“龙潭吟瀑”、“挑夫放歌”、“天街踏雨”几个乐章,着意描述泰山的自然风光,所谓借景抒情。读到这些颇有诗意的名字,就能体察作曲家从泰山的盘道、潭水、瀑流、松林、天街的山光水色中,获得了审美感受和心灵体验。
源起先民模仿鸟兽叫声,用来诱捕猎物的吹奏乐器埙,以其灵动活泼、圆润纯净的乐音,生动地描述了鸿隐凤伏的逸士,悠然戏啼鸟、潇洒山林间的形象。被称为“中国埙王”的刘凤山,以难度极大的双吐与循环换气的技巧,完美的演奏了“林间戏鸟”;“天街踏雨”以琵琶、扬琴、阮、筝、柳琴诸发音清脆且明亮的弹拨乐器,一环一扣、错落编织的经纬乐网,网住了仙女悠哉天街的清丽超逸,网住了姑娘嬉戏踏雨的欢欣愉悦,加之优美细腻的少女和声、芭蕾姑娘的翩翩舞姿,活脱脱勾画了一幅天上人间的妙境,是一首音画俱佳、雅俗共赏的佳作。
泰山是一幅巨大的、有声有色的立体画卷。作曲家不仅要描绘泰山的自然形象,还要借泰山赋予的心灵感受,彰显泰山的精神气概。“云海观日”、“碧霞寻梦”、“石敢当赞”、“岱顶揽胜”、“天地交泰”就是心灵对精神泰山的礼赞。
登临泰山,最为激动人心的,莫过于日出东方的奇观,她感染着世世代代的中华人,以至于梦寐求之、心魂牵之。这种对泰山日出的崇拜,正是中华民族意识中不懈追求光明的体现。“云海观日”以合奏和交响合唱的形式,描述泰山壮观的日出奇景。身临其境者方知,泰山日出,是以从容不迫之态,透发出如虹的气势。作曲家正是有这种切身的感受,才把握住了这种大音希声的音乐法则,使得乐曲散发出无穷的张力;“天地交泰”以胸有丘壑的弘大气度,高视阔步地抒发着作曲家的情愫,洋洋洒洒奏响《泰山》交响乐的主题。此时,你会感到泰岱灵山与华夏古国如影随形,傲立在宇宙之间,你的心胸自然涌起无限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