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农村走出的女人,来到了纷纭芜杂的城市,多年的打拼与奋斗换来的竟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身份,等待她的将会是什么?痛苦的挣扎,无望的期待,对生的恐惧,还是对毁灭的向往?她最终会得到上苍的眷顾,获得心灵的救赎吗?
毕业于鲁院第十四期高研班的学员、青年女作家李凤群创作的长篇小说《颤抖》是我读到的第一本以抑郁症患者为主人公的小说,当然,这不是第一部反映抑郁症患者生活的作品,同样毕业于鲁院的女作家李兰妮也曾写过同样题材的作品。《颤抖》这部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感受是人物的心理活动被描摹得那样细致、敏感、真实,有时甚至是令人颤抖、窒息。这部作品也许会让那些喜欢讲故事的读者产生出一种距离感,但由此也证明了小说追求的不仅是身临其境,更是心临其境。
作品不但表现出作者对于抑郁症的忧患,更表现出对这个现代精神癌症的勇敢的抗争、破解与疗治,从而表现了作者一种深厚的人文情怀与探索精神。作者不是从生理层面,而是从社会层面、时代层面、历史层面,以及爱情与家庭生活层面去叩问那一切不幸故事背后的玄机,从而对抑郁症的深层病因予以全方位的分析诊疗。因而《颤抖》是一本具有积极探索意义与社会意义的创新性小说。不但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也具有可贵的实用价值。
生活往往会对人造成一种不留痕迹的损伤,为什么会这样?作者由此设问:在那些造成不幸病因的短暂的偶然和意外之间,还有哪些东西存在?究竟是什么吞噬了一个人活下去的勇气?作品试图从无痕中找到有痕。为什么病人会在心中终日充满了不安与怀疑?为什么会因为自己的精神无处安放而变得无路可退?为什么在他们的心中会有“一种陌生的、性质不明的东西慢慢生出来”。使患者总是怀有一种无法解脱的沉重的负罪感。如女主人公二子,因为曾在建新与万玲珑的恋情中间插过一腿,以致万玲珑自杀,曾帮助过她的许文锦因偷情事发被迫离开单位,最终被车撞死,一连串的打击使主人公自责不已。再加之她童年的那些犹如阴霾般的经历与记忆,这一系列“孽障”的累加,对她形成了一种无法排解的双重挤压。
通过二子与一凡的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对于抑郁症病人来讲,最有效的解救办法并非是什么灵丹妙药,而是理解与宽容,要让那些不幸的人体尝到由信任带来的温暖。这是一种关爱,是人类在情感与生命面临威胁时的一种自我解脱与自我救赎。当然,首先需要的是关注,富于热情与责任的关注,尽管这很简单,并不难做到,但这恰恰是今天的社会所极度缺乏的。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之间,甚至是亲人之间,也常常是咫尺天涯,人们往往对他人的内心的精神苦痛一无所知或无动于衷,以致在朋友或亲人濒临自杀的时候,表现得麻木不仁。如:作品中写的在火车上听到的跳楼者的事,留给人们的似乎只有惊讶与惋惜。为什么那些患有抑郁症的自杀者会觉得无路可退?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更得不到理解,相反,迎接他们的往往是自私与冷漠,甚至是伤害。
书中诸多的反思与省悟都很深入,很有见地,也很有价值,如童年的经历与记忆对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但很少有人会在匆忙的生活中停下来,去静静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这是一部思辨性较强的小说,但它并没有忽视对人物个性的刻画与塑造,特别是在人物的感觉与心理刻画上把握得异常准确,令人叫绝。如,主人公二子在逐步战胜了曾长期困扰自己的自卑心理后,开始有意识地关心他人,想为他人做事的愿望逐渐强烈,因为那里有一种被需要的喜欢感和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恰恰是一个人在恢复健康后的一种自信。想为他人做些什么,患者的意识与心理开始由内向转为外向,从接受转为赠予,这种刻画是独特而准确的。
看过《颤抖》,我联想到李凤群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大江边》,那是一部长达70万字的作品,内容深广,波谲云诡,从一个叫江心洲的小岛中几十个人物的命运跌宕,写出了一部大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农村的变迁史。《颤抖》与《大江边》,无论从人物到主题,还是从语言到环境,给人的感觉完全是风格迥异,判若两人,显示了这位“70后”女作家丰厚的生活体验与多向度的写作功力。因此,我们有理由对李凤群所取得的创作成果表示祝贺,更对她今后的创作寄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