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永不止息——读《弟弟最后的日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22日08:18 朱 竞

  周国忠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弟弟最后的日子》,放在我手边有半月之久,每次拿起又放下,不忍打开。我知道书中的文字时时会有撕心裂肺的痛,我也知道失去亲人的痛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

  近日读了几部让我感伤的作品,阎钢的《美丽的夭亡》,是在女儿去世10年后完成的,表达了对年仅38岁就离开人世的女儿阎荷的思念;周大新写给儿子的《安魂》,为英年早逝的儿子安魂,为自己伤痛不安的灵魂安魂;周国平写的《妞妞》,是父亲为女儿记录下的点滴,这些作品都充满着人生至情。以往我们读到悼亡的文学作品,多是子女怀念父母或者是长辈怀念晚辈的文章和书箱,而摆在我面前的这部《弟弟最后的日子》,却是哥哥写给弟弟的。这是周国忠为我们提供的一个有价值的悼亡文本。

  《弟弟最后的日子》前半部主要用纪实手法来回忆周家及弟弟家忠儿时的成长过程。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个家庭谁能顶替父母去上班,那是天大的好事。随着时代变化,家忠光荣的顶替上班由好事变为了坏事,当哥哥姐姐的家庭生活日趋好起来的时候,弟弟家忠的国企单位却走向衰退。由此,当初的“光荣顶替”成了作品中“愧疚感”及“原罪”之根源。下半部分主要写弟弟在病中的详尽情况,中间穿插的是弟弟读《圣经》的讲稿,这一部分非常有价值,这种形式也非常独特。然而,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周国忠的写作笔法极其细腻,情感表达非常到位。这部作品从文体上可视为纪实文学,但纪实的成分多于文学,整部作品把周家的历史发展沿革表述得非常清晰。从中可以看出周家这个家庭,是个非常朴素而善良的普通人家。

  在弟弟家忠不幸得了不治之症后,他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一头扎进对《圣经》的研读中,从“创世纪”到“启蒙录”他都重点研读、思考。这个过程使他忘记了病痛的折磨,他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尊重主权”、“在苦难中经历神”、“人算什么”、“什么是信心”等等哲学家们思考的人生重大问题。因为弟弟坚持着信仰,他忘记了病痛,而他的灵魂却在不可遏制地成长和饱满,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和信念,一面与疾病作不屈的抗争,一面坚持在信仰的深度上作不懈的追求和提升,展现了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风貌和精神,令人敬佩。

  信仰对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有人说在当下,我们的时代缺少信仰,是不知人情冷暖的时代,而我在《弟弟最后的日子》中却看到,周家的善良之心和大爱之情。周妈妈、哥哥、嫂子、姐姐、A教授、J教授、Y院长,还有一些亲戚等等,他们在家忠生病的日子里,把全部的爱无私地给了家忠,家忠也趁着大家来相聚的时机建立家庭聚会,并担当起了主讲《圣经》的角色,从此他获得了新生。正如周国平所说:“信仰可以有,事实上也的确有不同形式的,不只是基督教一种,然而,形式可以不同,但人必须有信仰,而一切的共同点是把灵魂看得比肉体更重要,惟有如此,人在活着的时候才有方向,在临死的时候才会安详。”

  弟弟带着大家对他的爱,走了。正如周国忠所说:“世界是座桥,每个人早晚都要匆匆走过。对于个人来说,世界是暂时的,而天界是永恒的。对于基督徒来说,肉体的消失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

  由此,我想到了周大新在《安魂》中描述他儿子说过的一段话:“人生就是一个向死的过程,我的人生过程不过是缩短些罢了。缩短些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少尝一点人生之苦又有何不好?”我又记起史铁生也说过:“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都表达了不同阅历的人对生命的认知和态度。

  阎钢在《美丽的夭亡》中提到女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曾说:“大家都对我那么好,我无力回报。我奉献给大家一句话:珍惜生命!”这句话,让人一听便铭记于心。

  《弟弟最后的日子》通篇表达的都是爱意。爱,是无止息的。爱是善的核心内涵,也是善良的外化展延。可以没有其他,但维系这个世界的家,却始终不可缺,就像无所不在的纯净空气之于呼吸一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