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生有一席话,让我颇为感触。他说,20年前,他带着美好的憧憬来到惠州,在多家报刊任编辑、记者,历经坎坷。但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扎根惠州。自1999年起,他以自由撰稿为生,“吃着惠州客家的食物,喝着甘甜的东江水,呼吸着西湖的清新空气一路走来”。字里行间,这位来自湖南的“新客家”对惠州这片土地的热爱溢于言表。这份坚守和执著,对于一位以文为生的自由撰稿人而言,实属难能可贵。
一个人热爱一座城市必有理由。因为经历、兴趣的不同,每个人的理由又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城市给人的归宿感。翻阅《纪实惠州》,我们可以发现,惠州对于李华生而言,归宿感是何等的强烈。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我写惠州,因为她让我在这里延续了生命;也是她让我近于破灭的、源起于童年的作家梦得以复活”,“我甚至除了这片土地,即便外面的世界或许更加精彩,也无法让我为之动情”。20年来,李华生的足迹走遍了惠州的山山水水,挥洒笔墨纵情抒写惠州:他和决策者畅谈惠州未来的规划,也站在垃圾箱旁和环卫工人聊喜怒哀乐;他站在立交桥上记录惠州城市交通的巨大变迁,也在深山老林倾听护林员的酸甜苦辣;他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同参政议政,和企业家谈论经营之道,也和农民兄弟分享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喜悦……李华生在惠州的心路历程,印证了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为李华生多年来坚守精神家园、默默辛勤耕耘感到由衷的敬佩。
其实,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今天,对于都市“寻梦人”来说,找到一个“此心安处”的精神家园并不容易。除了乐观向上、奋力拼搏的主观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是一座城市的人文环境。惠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广府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融汇,孕育了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特别是近年来,惠州大力实施“人本立市”战略,扎实推进科学发展惠民之州建设,在协同推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生幸福的同时,大力弘扬“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惠州精神,形成了“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的城市品格。正是这种城市文化的包容性、亲和力,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寻梦人”在惠州扎根、耕耘。
显然,李华生就是众多的耕耘者之一。同样,通过《纪实惠州》这本书,我们也可以领略到一大批为惠州发展倾注辛勤汗水的耕耘者的风采。
人事日相催,迈步从头越。包容的惠州,将给每一个新老“惠州人”以故乡的温暖,也希望每一个“寻梦人”都能在惠州梦想成真。
(《纪实惠州》,李华生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