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代的法律,就像是工厂里生产的产品,有原材料,有加工者,有图纸,有生产指令,还有加工和组装的程序。最后,这些产品要向公众展示,并由一群专门人员来运用。和生产其他产品不同,生产法律的工厂,还有运用法律的机构,都不但是专门的,而且是排他的、垄断的。部分地因为这个原因,公众看到的只是成品,他们很少了解产品的制造过程,更不用说直接参与制作了。
在中国,最近30年来,法律产品大幅增加,法律制造工厂,以及运用法律的机构和人员,也比较以前大为改观。法律学者开始有机会进入生产环节,为制作和改进产品提供建议。机缘巧合被指派参与两件国际公约的制定,让我走进了法律制造的国际大工厂,参与了生产过程,目睹和亲历了一些隐身于法律后面的故事,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表面上看,法官把法条引入事实,不过是书本上法律的展示,但当法条离开书本,进入充满欲望的喧嚣世界,必定要创造出自己的故事,如书中写到的几则案例,都涉及法律后面的故事。当然,我们也看到,生活中的观念、规范和行动不一定都支持正式的法律,它们在很多时候没有合法地位,有时甚至与国家法律适相冲突。如果把由此形成的秩序称之为法律,今人可能大惑不解,但事实却是,在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人们主要就生活在这种活的秩序和法律当中。这种法律不是工厂制造出来的产品,而是生活自身的产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尽管在今天的世界上,这种法律的地位远不如昔,而且通常不被人们视为法律,但它们仍然存在,而且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法律后面的故事形形色色,这本小书所述及的,不过是其中的几种;基于这些故事所作的区分,也终究是相对的。利益、情感、思虑、规范、制度、心灵、行动、秩序,还有其他要素,总是以不同方式连接交织,相互渗透和影响。重要的毋宁是这样一种认识:法律从来不像我们看到和以为的那样单纯、独立、客观、精确、严密和坚实。在其不偏不倚、客观而坚硬的外表之下,法律是多面的、复杂的、含混的、多变的。它深深植根于人类生活。要认识法律的真相,必须了解法律后面的故事。
(《法律后面的故事》,梁治平著,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