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品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20日07:57 主持:李林荣

  主持:李林荣

  《我的人生故事》,周有光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

  在近年的读书界,周有光先生其人其文其说,是一道独异的风景。这当然首先是因为周先生年逾百岁而著述甚勤,无论质与量,与一般中青年作者相比,都毫不逊色。周先生所作,在文体上,显现着干练质朴、通脱畅达的鲜明特色。与其说这是老年人的一种表达习惯,不如说这是周先生大半生致力语言现代化和规范化的专业素养,在写作中自然而然的流露。类似这样从口语用心提炼出来的文体,在吕叔湘、张志公等先生那里,也曾常见。但相较之下,周先生近十余年笔耕的成果,最大的魅力和价值,还在其内涵。对此,由15卷本的《周有光文集》里,遴选了“最通俗易懂”、“故事性最强”的66篇文章,另编成册的这本《我的人生故事》,堪称“浓缩的精华”。全书7辑,依序展现周先生自述成长和求学经历、追忆前辈和师友、缅怀爱妻与亲情往事、回顾荒唐岁月、纵谈时代潮流、总结学术生涯、描摹晚年起居等多重文思境界。把卷展读,完全有面晤作者、长谈聆教的同等收益。

  《顾准历史笔记》,顾准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思想史上的失踪者”顾准被重新发现,至今将近20年。顾准本人的文集、文稿、日记、自述,以及为他立传和专门研究他的图书,已多有累积。但像《顾准历史笔记》这样,把顾准有关中外历史著作的阅读笔记辑为一册的,还较少见。全书近40万字,分成外国史和中国史两个部分。外国史部分包括两辑,第一辑是主要针对前苏联塞尔格耶夫的《古希腊史》写下的系统成篇的“希腊城邦制度”,第二辑是“从精神贵族到日本武士——散读外国史笔记”,收入了作者阅读前述《古希腊史》和美国詹姆斯·W·汤普逊的《中世纪社会经济史》、英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节译本和日本井上清的《日本历史》等外国史学论著的零散批注和札记短文。中国史部分,包括“上古至隋唐”和“隋唐至近代”两辑,共收读书札记89篇。与外国史部分竭力利用有限的外来文献,进行多方参证式的史实探求和理论剖析不同,中国史部分的这些札记,远取孔子、老子、荀况、韩非子、桑弘羊、顾炎武、王夫之、戴东原、梁启超,近取郭沫若、吕振羽、李亚农、范文澜、侯外庐,在具体问题和观点上展开的驳难和辨正,明显要尖锐得多。今天通读这样一本书,比知识上的收获更觉重要的是,它能够向我们确凿地见证: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即使在那个反智主义的喧嚣淹没一切的时代,也并未从我们身边绝迹。

  《最后的儒家》(全文审订版本),【美】艾恺(Allitto,G.S。)著,王宗昱、冀建中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

  适逢梁漱溟先生诞辰120周年,经作者独家授权并做了全面审订的中译本《最后的儒家》新装再版。依照作者在序中介绍,从这本书1979年在美国初版,到1986年修订再版,再到目前就译本所作的完善,其间除少许事实的纠正之外,还对若干术语、文意进行了纠偏,对事实做了进一步确认。如此看来,现在这个版本,在考据、义理和辞章上,已达到了相对的完善。30多年的持续研究,尤其是梁漱溟晚年访谈录的整理出版和广受关注,已使作者成为历史人物梁漱溟在域外学界的一位众所周知的知音。那么,在这位知音的心目中,梁漱溟的为人为学如何?这本书的副题“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标明了作者体察和评价梁漱溟人格、思想和社会理念的出发点。全书14章,开篇3章“父与子”、“精神异常、自杀、成圣”、“北京大学的孔夫子和文化”,实际上已对映衬、贯通在梁漱溟个人精神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两难”纠结,做了完整的揭示和阐释。其后8章,随时代推移,列叙梁漱溟在学理上建构中西文化的比较模式、在实践上力行乡村建设、在信念上认定民本与启蒙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等各个方面的种种作为和终归受挫的际遇。第12章、13章“抗战时期和战后:政治和论战”、“回到北京”,对梁漱溟从乡村运动转入政治舞台、从改造社会的“弥赛亚”变身为调停斡旋政争的“自由派”,而最终依然被抛出局的遭逢,给予描述和分析。第14章是1986年修订版的跋,补记了采访梁漱溟之后的一些细节发现和感想。

  《身边的江湖》,郑世平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全书14篇散文,编为四类。第一类:《掌瓢黎爷》《移民老谭》《乱世游击:表哥的故事》《绑赴刑场的青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前两篇写友人,中间一篇写亲戚,后两篇写邂逅者。虽然身份各异,和作者的关系也大不一样,但他们都在文中展露着位处社会边缘的畸零情态。只不过具体形式不同。像黎爷,还有余力在畸零中表现出几分扭曲的豪横。而老谭和表哥,则甘于在逆来顺受中调整和改变自己。更不济的,如后两篇中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就要随波逐流甚至沉沦、迷茫。第二类:《“酷客”李斯》《散才毛喻原》《颓世华筵忆黄门》。记述三位文艺界朋友。与庸常文友唱和之作刻意给人脸上贴金的路数相反,这三篇努力抒写的是文友不文的驳杂一面,似有些文出于野的讽世意味。第三、四类各三篇:《球球外传》《童年的恐惧与仇恨》《残忍教育》和《湖山一梦系平生》《香格里拉散记》《民国屐痕》。前三篇着力凝视现实人性中的残酷,题旨和取材略显平淡。后三篇观照社会文化因时因地的流转变迁,忆武大母校20世纪80年代风气、察汉藏杂处地区宗教习俗、寻海峡对岸民国时期余韵,情思饱满,文笔绵密,均有深切寄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