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之煤的光与热——论陈荒煤的文艺思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13日08:28 程继龙

  今年是陈荒煤诞辰100周年。“荒煤”的笔名,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一个闪亮的名字,在回忆文章中陈荒煤自道了“荒煤”二字的来历和意义,“取名荒煤,则是与原名光美谐音,另一方面,也是意味着,一块荒野中的煤石,尚未发光,但最后终于将燃烧起来”。早年自取这一诗性十足的名字,怀抱新青年的激情和梦想,投入中国的文艺事业。20世纪30年代中期加入“左联”,开始了第一个文学创作高峰,先后出版了《忧郁的歌》《长江上》等短篇小说集。抗战爆发后,参加一系列救亡活动,1938年到达延安鲁艺,担任教学、领导工作,这一时期是他报告文学的创作高峰期,完成了报告文学集《新的一代》的主体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文艺界的重要领导工作,历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新局面,致力于电影工作的开展,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评论文章。新时期以后,重回文艺领导职位,文艺评论和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出版《解放集》《回顾与探索》《荒煤散文选》等。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艺实践中,陈荒煤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回顾和总结他的文艺思想,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学术意义。

  文艺的价值何在,文艺的使命是什么?陈荒煤从加入左联时起,就开始思考这一问题了,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基本上形成了成熟的看法,之后成为他一生坚持的原则和出发点。文艺当然可以描写一己的喜怒哀乐,零碎的日常生活,可以写得优雅唯美,但是不可脱离时代、脱离社会、脱离人民,中国历史的伟大进程和时代要求决定了作家、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必须走出象牙塔,汇入革命的洪流中去,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队伍中去。表现时代精神,反映历史规律,描绘人民生活的宏大图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前途。只有这样,作品才有价值,作家才能当得起人民作家的称号。在延安时,陈荒煤参加了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他后来的文艺思想有根本性的塑成作用,成为他文艺实践的准绳。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主持部队文艺工作时,他针对部队文艺工作者 “写什么”和“怎么写”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和文章,运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做了解答。他认为,部队文艺运动有明确的政治内容和要求,就是要给部队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的教育。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珍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所走过的光辉革命历程,在文学作品中、银幕上展现这些斗争的经过和场面,表现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必然性,以此来增强对革命的了解和对祖国的热爱。而在这一表现中,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塑造革命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形象,部队的文艺工作者要能在广大战士中发现英雄人物,生动地描绘英雄人物具有的战斗精神、大无畏精神和牺牲精神。作家要设身处地地体会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懂得英雄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感情,把英雄人物写成一个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感情丰富的真正的人。但不可违背真实,完全不写英雄人物普通的一面,甚至还可以通过落后向先进的转变来塑造变化发展的英雄人物。

  陈荒煤在“双百方针”时期,结合电影工作的实际情况,努力推进艺术民主和电影事业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工作面临着重重困难,拍摄的影片数量极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电影题材狭窄,作家、导演和演员还不能完全深入到历史和生活中去,部队、城市、农村各方面的题材表现有限,电影的形式、结构、风格、语言不够生动活泼,电影领导工作不够民主化。陈荒煤认为,“双百方针”的主旨就是在文化艺术领域内发扬民主作风,促进文艺事业的繁荣多样,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此,首先要保障剧本创作的数量和质量,剧本是拍出好电影的第一步。小说家、剧作家不应对电影剧本创作产生神秘感和畏惧感,要认识到电影剧本创作也是一项必要而且十分正常的文艺工作。作家们要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发现新人物、新现象,提炼创作,写出新的剧本来。导演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多接纳新剧本、新事物,争取导演出新阶段的新电影,展现出新风格。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电影的创作、拍摄要多重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尊重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量减少长官意志和行政命令对电影工作的干扰,应该在不违背电影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多听取编剧、导演、演员和观众的心声,尽可能地实现艺术民主。一意孤行和独断专制是电影艺术的敌人。进入新时期,文艺事业随着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迈入一个新阶段。陈荒煤认识到,过去一直存在的“左”的思想给社会主义文艺带来极大的损害,“以阶级斗争为纲”、只能写先进人物等做法导致了艺术上的片面单薄,文化大革命带来了万马齐喑的不幸局面。要在清算“文革”贻害的基础上,深刻领悟文艺事业新的时代使命,解放思想,重新理顺文艺与政治的复杂关系,避免将其机械、狭隘地理解为“文艺为政治服务”。作家、导演等文艺工作者应该研究新情况、新课题、新经验,回答新问题,取得新成就,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强调艺术规律的重要性,是陈荒煤文艺思想的一个鲜明的特色。陈荒煤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客观规律、特殊规律,不承认或违背这个规律,就不可能辩证地、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作用,不能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并按照它去促使事物的发展。”文艺虽然是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化领域,不可避免地具有人化与主观色彩,但这并不等于不能认识文艺的客观性和物质性,规律从内部支配着文艺的变化发展,只有认识、尊重并合理利用文艺规律,才能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有它的客观规律,有各自的特性、特长、特殊的表现手段和方法,有它感染读者和观众的特殊力量”。既然是客观规律,那么就是不可违反的。忽视或否认文艺的特征,不按艺术规律办事,违反艺术规律,艺术创作就不能繁荣发展,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在长期的文艺实践中,陈荒煤一直呼吁遵守艺术规律的重要性,文艺和政治同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文艺反映政治的动向、图景和心愿,但是一味片面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人为设置太多的禁区、树立不必要的观念,甚至强调只能写这个、不能写那个,这个是符合政治要求的、那个是路线错误的,在创作上必然导致“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消极后果。这样,作家、导演、批评家都不可能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不能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即使真正对生活有所观察,对事物有所体验,形成了真正有价值的艺术感觉,也不可能形诸文字和银幕。在表现上,也必然陷入公式化、概念化的窠臼,只能创造出“高大全”的虚假人物,难以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理论家和批评家的工作也会受到严重影响,难免根据流行口号和僵化的政治教条来裁判作品。陈荒煤结合电影艺术,深入阐述了尊重艺术规律的重要性,具体讲述了艺术家究竟应该如何合理地从事文艺工作。他说编剧、导演和演员要认识到“电影艺术的特性”。

  电影艺术是一种非常集中、科技性强、视觉性强和大众化的新兴艺术样式。电影因其历史较短、积累不足,要特别向文学学习,学习小说的情节性、诗歌的意境特征,文学可以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的言行举止和精神世界,新生不久的中国电影也应该增强文学性,这是提高电影艺术品位的一个重要法门。不仅如此,而且要在电影艺术内部讲究形式、结构和风格,在传达思想性的同时,应该争取在艺术上有所建树。情节是电影在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形成的有意味的、形式化了的事件单元,一定要遵从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将情节动态化,而且要突出关键情节,这样才能避免静止和平淡的毛病。电影是一种视觉性非常强的艺术,观众须通过银幕在一个半小时之内将内容看完,所以就一定要重视电影的动作性,编剧在剧本创作时就不能忽略情节、人物的动作性,要考虑到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可视性,导演执导时也要将动作细化、人物的神态、举止、行动要清晰传神。在几篇相关文章中,他还援引西方电影学著作的论述,讲解“蒙太奇”的知识和应用,“(蒙太奇)借用在电影方面可译为组接或剪辑,就是指把一些内容不同的、场面不同的镜头,按照创作的总的意图,依据情节的发展,时间空间的转换,予以合乎逻辑的剪接,而产生连接、对比、联想等以及结构、节奏的作用”,而且结合电影实例,具体讲解蒙太奇的不同接合法、不同的效果。这可以说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领域对蒙太奇手法的最为通俗而全面的理解。在陈荒煤的批评视野中,文艺尤其是电影,是一个具有特殊规律和魅力的王国,尽管与政治、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但是同样具有不可侵犯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艺术,才能创造出艺术真实。在左倾风气盛行的年代,尚能执著于艺术探索,忠实于精神生产的规律,这一点显得尤为可贵。

  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地位与价值,是陈荒煤文艺思想的另一个鲜明特色。“左联”时期,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陈荒煤,直到晚年他还念念不忘鲁迅精神,赞同鲁迅的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鲁迅通过树立人的自由品格而达到民族文化自新自强的目标,也促使他在具体而微文艺领导工作中具有某些高远的情怀,一定程度上超越一时一地的政策、指令,在较高的层面上看待文艺活动。高尔基“文学是人学”的思想也长久地启迪着陈荒煤,文学虽然和政治、历史、现实扯不开关系,但是文学的独立性在于它源于人,由人创造,以人为对象,又以人为衡量标杆。毛泽东文艺思想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文艺要改造人提升人的思想确立了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解放的理论赋予了“文学是人学”这一信念的哲学意味。所以,不管是十七年时期的学习和探索、“文革”时期被诬为“夏陈路线”的文艺黑线,还是新时期的恢复与解放,陈荒煤一直坚守“人”的信念。人是自然的人,人有血有肉,有生老病死,所以人身上体现着根深蒂固的自然属性,所以不应完全忽略这些实存的性质,忽视自然属性,滤去真实存在的东西,一味地歌功颂德,塑造完美无瑕的高大全人物,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人是个人的人,每个人身上有他与他人完全不同的东西,这些独特的东西决定了他个性的一面,既不能混同于他人,也不能为他人所取代。尊重人的个性,是对人的自由、独立的尊重。陈荒煤意识到,这一点非常值得强调。

  人是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人。历史、现实、社会的各个因素连结成为一张大网,人就是这个大网上的一个个结点,所以在每一个人身上同时体现着历史规律和时代精神。认识人要放在历史、现实和社会的网络中去看,孤立地看待人是对人的贬低。陈荒煤认为文艺“最基本的内容,不仅是在于表现人、人是什么样、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更主要的是表现人应该是什么样,应该怎样生活。简单地说,主要是表现创造新生活的人。而正确地描绘了新人的典型,也就正确表现了生活发展的规律”,“抓住艺术规律,就是要求作品写人、感人、树人”。在小说和电影中,以人为中心,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革命战争年代,文艺要塑造英雄人物在求得解放和独立的战斗中的光辉形象,描绘他们身上可歌可泣的光辉品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仅要塑造部队、工厂、农村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而且要大胆地将目光投射到普通劳动者身上,发现他们平凡而美好的品质。在小说中、银幕上应该尽可能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他们的形象,既要刻画出他们身上独一无二的品质,又要反映出时代色彩。陈荒煤特别指出,在很大程度上,刻画典型人物就是刻画典型性格,性格不仅是先天之物,而且是后天之物,是家庭、社会、时代、经历等多重因素的综合投射,性格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电影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所以要致力于性格冲突的展示。在一个典型人物身上,性格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过去与现在、自我与他人都会发生冲突。而冲突的外化就是情节,这样就可以实现情节与性格冲突的协同发展,认识到这一点,既可以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又可以使得小说和电影风格统一、结构完整、节奏和谐。进入新时期,陈荒煤参与了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他认为文艺还须将笔触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深处,触摸人的灵魂,内心的每一次颤动,由心灵发出的每一次微笑都可以透露出人物的灵魂秘密,人性、人情、人的灵魂、人的命运应该得到更全面、更深刻地展示。编剧、作家等文艺工作者应该解放思想,不应战战兢兢止步不前。对“人”的持续关注和思考,使他的文艺思想呈现出浓郁的人文色彩。

  陈荒煤的文艺思想是他文艺实践的结晶,以其强烈的时代敏感性、现实针对性和人文关怀性,参与、领导、影响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进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艺术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晚年陈荒煤在散文中提到友人赠送他的一副对联:“白薇何其芳,荒煤光未然”,对他一生的事业充满了感慨,现在看来,“荒野之煤”不仅散发出了光与热,而且照亮和温暖了后来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