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艺术的大问题——评王文章新著《艺术当代性论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11日08:40 朱辉军

  所谓“艺术的大问题”,我指的是关涉到艺术发展的根本性、关键性、趋向性的重大问题。并不是说,那些关于艺术题材及风格等的选择、艺术表达技术等的更新之类相对 “小” 一些的问题,就不重要了。而是说,如果不着眼于大问题,那些“小”问题解决得再好,也仍然可能偏离正确的轨道,仍然可能迷失正确的方向。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文化转型的重要关头,思索、探讨艺术的大问题,就显得格外的紧迫和必要。

  王文章就是一位思索、探讨艺术大问题的学者。在他的新著《艺术当代性论评》(三联书店2013年4月出版)中,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艺术大问题。他写道:“一、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体现艺术的当代性,即如何在本土与国际、民族与世界、东方与西方的语境中发展中国的艺术,确立自身的文化身份;二、如何面对商业文化的冲击而保持文化艺术的品格?……三、文化艺术应该与现实社会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建立适合艺术发展的社会机制,以及如何从艺术的传播、欣赏、收藏等角度思考艺术的发展战略,等等。”由此,他高度关注当代艺术的管理和运营,并特别提出了中国当代艺术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问题。对应于当代艺术实践的发展,他对构建中国本土的艺术学也提出了许多富有创建的意见,他强调:“建构和发展艺术学本土化的学科体系,核心是中国艺术的。它包含了两个内容,一是‘民族性’,二是‘当代性’。”这就抓住了中国艺术学建构的根本。

  要而言之,无论是对艺术创作和展演,还是对艺术管理和运营,或是对艺术的研究和评论,他密切关注的是:本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西方文化的本土转化。他还特别结合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和油画的本土改造,深入地阐述了这一要旨。而在当代艺苑中,比较完美地融合了“民族性”和“当代性”的作品,吴为山的雕塑可谓当之无愧,因此王文章予以高度重视,他分析指出道:吴为山“在雕塑手法上借鉴西方现代雕塑经验,同时将中国传统美学的写意精神和绘画上的某些写意元素,大胆引入雕塑造型。抛弃烦琐的细节,强调形与神的统一,因此他的雕塑无论从再现的角度看还是从表现的角度看,都显得特别传神。这是吴为山作品的一个亮点。吴为山的雕塑与西方人的雕塑拉开了距离,也与当下偏于西化的中国雕塑颇有不同,他以自己独创性的艺术形象,形成了为人们所认知的独特艺术风格。应该说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雕塑。”这样的分析鞭辟入里,切中肯綮,既引导了欣赏者,也令创作者信服并获得启迪。

  前述这样一些关涉到艺术发展的大问题,自我国步入现代社会以来就已经陆续出现,也有不少先哲先贤做过有益的探索,有的至今给我们以启发。而进入到经济全球化时代,这些问题又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向,并空前尖锐、复杂起来,因而就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认真研究之,提出对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王文章反复强调“当代性”,同时也高度关注“本土化”。要求是“中国的”,而不是国外移植的。这一点我至为赞赏。这些年来,我越来越感到我们本土文化艺术资源流失问题的严重,因此从新世纪以来我将一部分精力用于研究“国粹艺术”,迫切感到要从时代的高度、以现代的眼光,来重新梳理国粹艺术,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华国粹艺术学”。

  大问题因其“大”,所以许多学者往往会论述得大而无当、大而空泛。艺术研究界通常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空谈理论,往往言不及义,因为毫无艺术感觉,只要一涉及对具体作品、具体人物、具体场景等的分析,就破绽百出;一是埋头实践,往往缺乏深度,因为理论根基欠缺,虽然对具体艺术问题头头是道,却往往就事论事,难以提炼出富有创见的结论来。前者常见于所谓“学院派”,后者多见于所谓“实践派”,至今仍未得到改观,从而影响了艺术评论的深化和突破。”但王文章显然不是这样的。一方面,他从事艺术管理达36年之久,具有宏观看待艺术发展的优势;另一方面,正如他自己“夫子自道”的,面对有关艺术问题或艺术现象,他都“尽可能地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理解”。这样写出的文字,就既有宏阔的视野,也有心灵的感悟。

  王文章最初是从戏曲入手的,后来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领风气之先。但他不为专业所囿,视野非常开阔,他几乎论及了当今所有的艺术现象!对许多具体艺术问题也都有精辟的见地。譬如他谈到某位女画家的画时说:“她的画笔随意挥洒,看上去似乎不太追求强烈的明暗对比以及色彩、线条、肌理、质感、空间、光感等的细腻呈现,但其作品表现的整体面貌,特别是风景画的浓郁厚重、静物的质朴自在,却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而细看,浓郁中的层次、质朴中的韵致、率意中的分寸都不缺失,看得出基本功的扎实和笔意的灵动。”像这样的文字,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从自己心里流出来的文字”。不仅属深谙艺术三昧的内行所道,而且评论文字本身也如散文一般优美。

  在当代中国艺苑文坛上,像王文章这样的学者是比较难得的。他们一直在文艺、文化的实际工作岗位上,不是守在书斋中的学究,而是实际投入或参与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他将中国艺术研究院治理得生机盎然、风生水起,他参与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筚路蓝缕、成就斐然,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王文章从未放弃过思考,从未放弃过笔耕。饶有意思的是,他既著大文章,也写“小品文”。其大文章往往从具体实际出发,因而也有坚实的现实根基。而他的“小品文”,也依然从大处着眼,结合具体作品的细密分析,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深度。难能可贵的是,他很少就某个作品或某个具体现象谈论之,而是放眼整个社会、文化发展格局来讨论,这又使他的研究或评论具有相当的广度。

  优秀的文艺论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论文,必须有评论者主体的眼光、积累和情感贯注其中,是“思、史、诗”相结合的。就是说,既要有思想的高度,历史的厚度,还要有诗情的热度。王文章的许多论评,我以为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