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与文化间的平衡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11日08:37 孟 丽

  从韩国“拿”来的《爸爸去哪儿》,是否“拿”出了——

  娱乐与文化间的平衡

  进入11月份,第四季的荧屏综艺节目陆陆续续与观众见面,为打好年终最后一仗,各大卫视费尽心思,因此与往年相比,2013年显得格外热闹。有噱头十足的全新节目如《全能星战》《两天一夜》,也有力争再创辉煌的原有节目像《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对经历了上一季歌唱节目扎堆的电视观众来讲,节目形式的多样化终于使他们摆脱了“眼睛疲劳,耳朵起茧”的同质化怪圈。从10月中旬起,已开播四期的《爸爸去哪儿》,作为过去从未涉及的明星亲子类节目,自首播之日收视率、网络点击率频频创新高,节目自身也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为第四季的荧屏综艺秀打响了第一枪。

  这股“爸爸风”不仅在中国火爆,在它的原产国也不例外。《爸爸去哪儿》的原版节目是韩国MBC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该节目一经播出便打破了老牌节目长期垄断的周日综艺节目格局,在韩国乃至东亚收获大批的忠实拥趸。其实,若将《爸爸,我们去哪儿》的文本认真分析的话,不难发现,它与以往韩国一些老牌娱乐节目的成功可谓是异曲同工。它们都立足本土,贴近市民日常生活,将饮食、购物、旅游、民俗等诸多元素包含其中,使得节目成为电视文化的成功范本。举例来讲,韩国版《爸爸,我们去哪儿》尽管是一档明星亲子节目,但在背后却是制作者不遗余力地传播韩国本土文化。如在节目中出现的辣白菜、大酱汤、参鸡汤等作为韩国符号的食物,通过孩子们卖力搜寻材料、父亲用心地制作以及最后父子二人满足地享用,经过多角度、多景别、多机的拍摄,在后期制作方面则多使用慢放、定格、回放、蒙太奇剪接、增加字幕等特效,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电视手法的强化不仅有利于叙事的完整,还将日常事件放大从而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过程。电视手法的挖掘与创新在娱乐与文化间寻求到平衡,观众在不失轻松活泼的观赏氛围中,除了被明星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感动外,还被其无处不彰显的礼仪文化、旅游文化、历史文化等所熏陶。可以说,节目将电视所具有的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和提供娱乐的普遍性功能给予了最有效地发挥。

  我们注意到,这一次湖南卫视在打造中国版《爸爸去哪儿》无论在拍摄队伍还是后期制作等各方面,都已经开始学习使用韩国电视的表现手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自然有利于综艺节目制作的发展。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在满足受众的消费需求与审美需求的同时,如何能够做到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本土的主流价值观念,使之成为“汉流”的标签呢?这种思考对于节目的生命力也至关重要。一方面,《爸爸去哪儿》的风靡将使明年的荧屏围着孩子转,如同2012年《中国好声音》身后蜂窝般的跟风,“拿来主义”在综艺节目的成长阶段难以回避;另一方面,同属东方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韩两国,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大同小异,从父子关系上作出新花样并不容易。为稳固并扩大收视群体,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创新也就成为必然。为适应国情需要,国内《爸爸去哪儿》也做了许多有益尝试,如将原版48小时体验升级为72小时,在孩子的选择上增加女孩名额。但仅在形式上做一些改变恐怕还是不够的。

  本土化创新考验电视工作者的智慧,这包括幕前与幕后工作人员,需要他们高屋建瓴,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蕴藏在节目中。电视节目不仅需要也有义务承担起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重任,这是优秀电视节目的价值所在。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文化多元的时代尤为重要。当电视从过去以传者为中心过渡至以受者为中心时,在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及蔓延的时代,只有通过图像制作的艺术层面,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才能在商业主义越加浓厚、消费文化流行的当代社会中实现其存在价值。上世纪末,韩国政府确立“文化立国”的国家方针后,影视剧、动漫游戏、综艺节目作为“韩流”中流砥柱在发扬和扩大韩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日,在我国文化强国梦实现过程中,电视节目也可成为一把利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