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汉中300多所宗教场所,若论历史的悠久、景色的秀丽,张良庙是举足轻重的一处。盛夏的一天,我独自来到张良庙闲游,暮色将笼时,与道长们在云水堂内饮茶。门楣上是“遥望仙踪”四字古隶,我赞叹它们极具韵味,陆道长说,那并非名家手迹,而是出自道教信士之手,因为在这个殿院,抬头便可望见山上的老庙。
依言远眺,果然见绿树掩映中的授书楼和满目苍翠的山顶附近老庙的红檐。夜色渐笼,院内复归神仙清幽世界,静寂之中,却有几声乌鸦的哇哇,然后是喜鹊的喳喳。在这一悲一喜间,黑夜来了,对面的授书楼,山上的老庙,近旁的三清殿,二山门旁威武的狮子,全都淹没在静穆的夜色里。
在袅袅茶香中,我问大家,为什么喜欢张良庙。
道长们都笑而不言。是啊,张良庙神奇之处太多,竹子向来是刚直高洁之君子,偏偏这里的竹子根部是弯曲的,即使植物专家也难解其谜,只能归于对张良高风的膜拜。五彩祥云缭绕的五云楼曾经下榻过蒋介石、冯玉祥、于右任等名人,据说只有阳气颇盛的人才可入住,否则便终夜如在空中旋转的晕眩。
在庙里静居近20年的黄道长,气质里有着如老庙般的沉静。第一次到张良庙,走进那片清幽如画的竹林,心旷神怡,就再也不愿挪动脚步。
从武当山道学院学习归来的陆道长清秀脱俗,他说,喜欢这里是一种天命和机缘。无论是从西安还是从汉中来,都是山盘水绕稍显狭窄的山道,但因此这古老的道观更具了空谷幽兰的吸引力。
已在此闲居半年的路居士说,喜欢这里的随心所欲。从紧张浮躁的工作中隐遁,没有电话手机、酒宴歌舞的干扰,在庙里读道德经、庄子、诸子百家,练练书法,到柴关岭或是山野中漫游,随意地昏睡,不知今夕何夕,逍遥自在。
来此云游挂单的道长说,去过太多的名山古观,都太喧嚷了,让人失去探古寻幽的兴致,张良庙是青山叠翠中的一处古观,确是静心修道的所在。
他们问我,最喜欢张良庙的什么?授书楼,我脱口而出。那曲径通幽的石阶,那憨态可掬的小狮子,那凌空欲飞的楼檐,那栩栩如生的精美浮雕,还有那群峰叠翠、雾岚缭绕的仙姿……
这时,有奇形怪状的虫子飞入,肢体颜色或绿或红,十分妖娆,让人想到《聊斋》中的仙子。亦有蚊子飞歇于臂上,纤细瘦弱,尖喙却极柔软,竟无力刺入肌肤,好像已修炼得飘飘欲仙而无嗜血之欲了。
夜已深,大家散去。市内应是火辣辣的酷热,这里却需盖两床厚被。熄灯后才发呆:这里的夜色,真是如浓墨般的黑!万籁俱寂中,窗户在夜风中哐当作响,独在古庙,怕乎哉?我安慰自己:左是三法殿,右为灵官殿,有诸多神仙护佑,不怕也!
二
全国各地的张良辟谷之地甚多,但秦岭南麓、汉中留坝的“汉张留候祠”,无疑是最具影响的一座。处在五山环抱、二水夹流之间的张良庙,松柏常青,碧水萦绕,自古以来,香客游客云集,名人学士“过必登,登必览,徘徊数日,不忍离去”,更不乏对张良庙情有独钟、为张良庙的建设与发展孜孜不倦倾注心血的历史人物。
一是张鲁。相传张良庙系东汉末年,张良的十世孙、道教第三代天师汉中王张鲁为尊崇先祖功成身退的超逸之德而建。张鲁割据汉中近30年,创立五斗米教,留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佳话,汉中也因此可称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张良庙则千百年来受到百姓的尊奉而香火绵远,声名远播,誉满天下。
二是滕天绶。据清道光十五年编纂的《留坝厅志》之《留侯庙碑记》所述,这位康熙年间在汉执守8年之久的汉中知府,在奉旨从汉中运米到西安的路上,“北出云栈,过紫柏山山麓,石碑上书曰:汉留侯张子房先生辟谷处。……望山遥拜,遂假寐山中。梦三人皆黄冠野服,仪貌奇古。……一人不言,其二人曰:此即‘功成身退’四字君,当谛思。……乃下拜,三人忽不见,……梦觉,但见紫柏嵯峨,白云缭绕而已。……忆梦,其一人为子房无疑,其二人倘所谓黄石公、赤松子非也夫?……故建立庙貌,以祀三先生,而概论其道书之”。因梦遇仙人而来修建张良庙,实在是一位太可爱的知府,同时他也是一位造福百姓的父母官,在汉中任职期间,他曾发布《劝民栽桑示》,奖励栽桑,并提倡栽种桃、李、核桃等,康熙二十九年秋,在城固县推广水田播种小麦获得成功,汉中水田由一年熟而稻麦两熟,因此作为汉中子民,我们都应对他怀着一份感恩之情。
三是于成龙。康熙三十六年,兵部尚书、右都御史、河道总督于成龙奉旨出京路过紫柏山下,见张良庙有道人看守香火,心中颇喜古庙清风;两年后再次路过入庙敬香,见道人换成了僧人,张良圣像变成了释迦佛像,于成龙觉得奇怪,访其原因,得知僧人强行霸占了张良庙,一怒之下将僧人驱逐,令重修大殿,重塑了张良金身,招回全真道龙门派道徒潘一良继续看守香火,并撰写“相国神仙”四字于张良殿,以此来警示僧人此为道教宫观。
四是以任永真为首的五任方丈。据《紫柏山考察记》载:“初来住持者道人潘一良,历六七传,皆柔弱,不能任庙事”,张良庙被当地土恶霸占庙产,住持道人陈永宁、易元棉无奈,请来八仙庵知客任永真接管张良庙。道光十九年,任永真道长到张良庙,至光绪五年仙逝,担任住持和方丈达41年。其间,经过6年的诉讼,在朝廷督办下才收回庙产。于成龙将张良庙归还道教界时,只有张良大殿一座,由于潘一良及道众的苦心经营,扩建了二山门及南北寮房、客堂等20余间。任永真住持期间,四处奔波,上求官府,下感百姓,化缘集资扩建庙宇,于道光二十五年先后修上下官厅、游廊、北花园;道光二十九年修三清殿、东华殿、大山门;次年修建授书楼;咸丰四年至七年修南花园及阁亭、桥廊等,咸丰十一年张良庙接管勉县武侯祠、武侯墓及马公祠为下院,由张良庙道长李永云、熊合周等主持香火,并拿出700两黄金用于武侯祠、墓的修建。正是他的努力,使张良庙初成今日之规模,屹然为一方盛地,从那时起张良庙便成为陕西道教界与楼观台、八仙宫齐名的三大丛林之一,从清道光年间到民国年间,张良庙连续5次开坛放戒,成为全国影响较大的十方丛林。
第二任方丈柴明玉,任期24年;第三任方丈傅至桂,任期21年;第四任方丈熊至阳,任期4年;第5任方丈马含真住持至1949年秋止,任期22年。五位方丈中,前4位方丈的墓地都在张良庙后的山坡上,古柏森森,荒草没径,显然是过于冷寂了,碑上镌刻着于右任先生的草书“自古神仙皆智勇,一生进退本从容”,赞颂着他们的功不可没。碑前的香炉里还有残存的香烛,极其安静,极其简陋,只有墓后幽深的林木护卫着这几位为张良庙呕心沥血的道长。
我静立在荒草丛中,向那古朴的墓冢深躬致礼。
三
2000年前,张良协助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司马迁对张良赞誉有加:“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写诗赞道:“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位“状貌乃如妇人女子”的男子,就这样永远地站立在历史的高处,如一轮明月,让我们感受他宁静的光辉。
道家哲学的智慧是天人合一,淡泊自然,逍遥自在,宠辱不惊。有人把道家哲学比喻为中华大地上根深叶茂的大树,信也。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座,更合乎天性,更注重精神上的健全。名利总是引发无穷的争夺,辉煌之后,吒咤风云之后,选择林泉中的退隐,是生命的必然。聪明可以让人在世俗间游刃有余,但智慧则让生命得到安定。
俗世中的我们,面临着个人的种种困境,要放弃名缰利锁,如老子归去,只求清静无为,或是如庄子,只愿逍遥一生,又是那么困难。我们没有那么安静的心,没有办法从尘世的喧哗中退出,所以,只能来拜谒,从功名利禄的缠绕中暂时逃离,从生活工作的重重压力中得以解脱,怀着对神仙生活逍遥无碍的向往再回到尘世中去。但是我们至少知道,张良的“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高于生活的生活,生活其实是可以极简的,人生中有许多都是可以放弃的,生命可以更清静,更自然,更美好。
四
张良庙里那么多的诗词碑,我最喜欢的是明隆庆五年,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告老还乡路过紫柏山坐馆讲学时题留的《怀山好》,也是目前张良庙留存的最早的一个碑,就在“英雄神仙”碑旁拜石亭的正墙上:
紫柏山前车马道,道上红尘灭飞鸟。
尘里行人不知老,竭来几度怀山好。
年少怀山心不了,年老怀山悔不早。
君不见京洛红尘多更深,英雄着地皆平沉。
愿有更多的智者在告老还乡前来感受张良庙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