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日红尘》是李新勇的一部小说集,含6个中篇。这些小说曾在《长城》《飞天》等杂志发表,多篇曾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转载。作为一个颇具个性和实力的“70后”作家,他从不放弃对底层百姓的关注,从不放弃对现实的关注,从不避讳人性的弱点。
李新勇生于四川大西南山区,大学毕业到江苏工作。难以割舍的故土深情成为他创作的原动力,他用手中的笔为我们展示了西南边地丰富的文化和多彩的人情世态。
《遥远的情歌》以少年儿童纯真的视角,见证老一代人古朴忠贞的情感。“我”和阿健都是放牛娃,在和黄老头及老奶奶们的交往中,我们知道了黄老头和红儿与翠儿之间那种爱的胸怀、爱的生死缠绵,以及爱的忠贞。这篇小说用轻松笔触写出了一个悲惋的故事,以儿童纯真的眼光,展示了老一辈人深沉厚重的情怀。正是这种情怀,传承了民族忠贞人格的文化,注入到少年李新勇的血脉里,成为他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动力。他身体里流动的是放牛娃的血液,是底层劳动人民的忠诚和大义,以及正视苦难、豁达乐观的精神。这些给予了他人生成长的力量,培育出他独立的人格,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人们经常讲“文如其人”,作家的人格力量,决定着作品人物的人格魅力。从大凉山走出的李新勇,底层人民的贫寒生活,形成他朴实、善良、同情弱者的丰富的感情世界。正是怀着对劳动人民赤诚的感情,他的笔体验着、书写着底层人们的喜怒哀乐、幸福与不幸。现实主义的创作,根底在作家连着现实生活的血脉,而不仅仅在于他描写的是什么。他必须是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经历过、体验过生活的苦难,切肤切齿地爱过、恨过,这样的赤子情怀,才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命脉。
《黄河大合唱》是触及当代乡村的痛楚之作,小说以奇特的视角,描写了当今西南农村土地的荒芜凋敝、留守老人的无助、利益追逐者对土地的摧残掠夺。《失踪的记忆》也是描写曾经发生过激烈战斗的西南边地,人们出走务工,村子里死气沉沉;田地里野草疯长,大面积土地撂荒,黄鼠狼乱窜。一些人打着国家开发旅游的幌子侵占土地,强迫村民搬迁。作者借老芋头的口说:“如今的一些事情,怎么看怎么像没事找事瞎折腾。不依照历史,更不考虑未来,把没有的说成有,有的却拼命抹煞掉,不对自己负责,更不对前人和后人负责,想一出是一出,喜欢怎么干就怎么干。”只有在泥土里滚大的孩子才有对土地的深情,李新勇对土地强烈的爱,对发生在当前农村土地上的种种不幸的激烈批判,我们完全可体会到他那炽热的情怀。
《黄莺的幸福》描写北京的黄莺,为给老板讨债来到南方的东启市,遭遇不幸,举目无亲时遇到了好心人庄叔一家,于是在这里创下了事业,找到了爱情。《兄弟》描写的是在一次事故处理中少年朋友的真挚的感情,以及权力的争夺、人世的纠结。这两部中篇抒写的都是人世间真挚的感情,表现了人情之美和人性的闪光,也是作者感情的唯美追求。
李新勇的创作立足于现实,但是他的表现方法却不拘泥于传统的现实表现手法。他有一种新锐的感觉,在他的作品中,我最欣赏他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有一个十分奇特的超现实的视角,那就是颇通人性的看家狗曹公公的视角。在描写当今农村题材的小说中,有写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而作者慧眼独具,选择了一条忠实的看家狗作为主角,用狗的视角扫描当今幻象百出的农村。狗与人对家乡土地亲情的对比,狗为寻找主人长途奔跑途中对荒僻农村的展现,狗对留守老人的守护与人的抢掠,狗抛弃惟利是图的主人而舍命抢救留守老人的义举,越看越显示出人的丑陋。对现实的虚幻处理,延伸了作者反映现实的触角,更体现了现实中荒诞的一面。
作家对现实的感觉和把握,有独特而天赋的因素,不一定是学得来的。李新勇的一些细节描写,就具有非常独特的感觉,很新鲜很敏锐。如“特别要紧的是眸子好看,忽闪忽闪的,里面像有无数快乐的问题等着你解答”。眸子里有无数快乐的问题,这就把女性眼神的活泼与深邃写得很质感很特别。“海子像脱光衣服刚刚钻进被窝的人突然被人揭了被子,瓜兮兮地被晾晒在一边”,“海子发狠般长长的吻,似乎要把人生的伤口堵住”,“海子脑子里一片空白,整个人像给掏空了,一种强大的饥饿感使他恨不得把整个世界吞下去”。突然被抛开的感觉,伤痛的无以言表的吻,一时间失去了所有的内心的空白,这些感觉真是捕捉得太特别太新鲜了。“走下火车,黄莺伸了个懒腰,蜷了一夜的四肢茶叶般渐次舒展开来,心情也随之舒畅起来”。伸展身体,像冲泡的茶叶在开水中逐渐地舒展开,对生活精细的观察和新颖的联系,这是非常独特的感受。“出站口像碾米机的仓斗,将车厢两头的人招拢来,通过一个狭窄的铁栅门,再压出去”。作家的感觉,是最个性化、最难能可贵的。李新勇已经有了把握生活的独到而新锐的感觉,这是他的长处,应当保持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