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第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30日08:14 赵钧海

  1955年,22岁的陆铭宝看上去很帅气,可彰显更多的是憨厚与朴实。我一直认为憨厚朴实与英俊帅气是两个属性截然不同的词汇,但是我的经验失算了,在陆铭宝身上这两个词完全可以画等号。

  那时候,马骥祥是陆铭宝的领导。他目睹了整个黑油山一号井选址和钻探的全过程。马骥祥人高马大,很有一股军人打仗的威风。他看上去更像一头壮实的公牛。他那时最焦灼的事还是黑油山一号井开钻的事。因为黑油山一号井将有可能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后来,马骥祥转战到了胜利、江汉、华北、大港等油田,为中国石油立下过赫赫功勋,但因渤海2号事件受到了处分。马骥祥在1986年说:当时大家都感觉陆铭宝不错,人憨厚朴实,又有文化,还能团结职工,于是就相中了他。选陆铭宝是好中选优。

  青年陆铭宝就这样被选为钻探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黑油山一号井的1219青年钻井队队长(技师)。早先在没有见过戈壁荒滩之前,陆铭宝对戈壁滩还是很发怵的。他觉得那是瘆人又寸草不生的死亡之地。但当他在6月中旬的一天乘坐着苏式嘎斯卡车向黑油山进发时,却意外发现戈壁滩原来也是很美丽的,那一丛丛红柳绿中透着嫣红,那一片片梭梭更是充满着盎然生机,不时有黄羊、沙狐和野兔在林中穿过,好一派迷人的景象。陆铭宝的心于是就舒坦了许多。

  当然,英俊帅气的陆铭宝来到亘古荒原上黑油山的时候,那炙烫的阳光还是让他感觉到了什么叫赤日毒热。这才是初夏的6月中旬。陆铭宝有一种即将打一场恶仗与苦战的心理预感。但看着由前期安装队吾守尔他们安装的庞大井架兀立在荒原上,他脑海里还是倏地升起了一股神圣而庄严的使命感。这种庄严的使命感与打恶仗苦战的心理预感交织在一起,让他觉得肩上似有沉甸甸的千钧重担。他于是又憋足劲儿挺起了胸脯。

  1992年6月,我在一次会议上看到了已经两鬓斑白的新疆石油局副总工程师陆铭宝,我问陆总:1955年是不是特别艰苦的一年?已经不再年轻的陆铭宝依然带着浓郁的上海口音,淡然地说:条件是差一些,可现在不觉得怎样了。那时候我们一心要打新中国第一口油井,始终处于高度亢奋状态,有使不完的劲儿。我们有一个口号叫: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是不是很好笑?后来就出油了,扎根了,安心了。

  我翻开记载有青年钻井队打第一口油井的资料:……太阳酷热,蚊蝇横行,干渴缺水。一日大风袭来,把帐篷吹跑了,我们只好裹着棉衣趴在地面上,狂飙过后,大家都找不到棉被和脸盆了,但我们能看到一双双闪动的眼睛和荒原上站立的井架……

  就是这个黑油山一号井,让钻井队长陆铭宝得到了标志着克拉玛依几个第一的荣耀。这几个第一,就像一块块美玉闪烁着绚丽的光彩:任克拉玛依第一个钻井队队长,打克拉玛依第一口油井,建克拉玛依第一个家庭,生克拉玛依第一个孩子。

  陆铭宝的妻子杨立人是来克拉玛依的第一个女人。那时当然还没有克拉玛依这个地名,那时叫黑油山。水灵灵的女人杨立人是当年黑油山一道靓丽的风景。曾任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局局长的马骥祥因渤海2号事件被免职后,写过一篇回忆文章,他这样评价当时亭亭玉立的杨立人:杨立人当时被大家美称为——黑油山上一枝花。

  黑油山其实是一座无法生长美丽花朵的油沙山。那时候在黑油山上一花独放的女人杨立人,既是采集员,又是泥浆化验工,还抽空给众多男人洗衣服。于是,杨立人就显得格外显眼也格外诱人。她的显眼与诱人让同伴们在许多年之后仍然心存温馨。我在1994年偶然遇到了当年1219青年钻井队的副队长艾山。他古铜色脸庞上依然留着当年风吹日打的印痕。他用不十分熟练的汉语说:杨立人那时候很漂亮,红石榴一样,还是我建议陆队长把“洋缸子”(爱人)接到井队来的。为了接这个红石榴,我们大家用工余时间,给他们挖了一个大地坑,用油毡纸和梭梭柴盖上,就成了他们两个人亲亲密密的新家。知道吗?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新家。

  艾山我就见过这一面,但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1995年夏天,我被组织上安排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就是将那些当年在一号井打井的1219青年钻井队队员们召集在一起并背向一号井井碑,照一张合影。这事虽然曲折迤逦又头绪纷繁,但我还是办成了。那张合影照片现在就储存于克拉玛依矿史陈列馆50年代展厅。一晃又11年过去了,我不知道照片上当年健康的功臣们是否还安康,但那一年相聚时只召集到17人。

  杨立人的个人经历的确与副队长艾山叙述得相差无几。她于1955年8月来到黑油山。她别无选择地住进了那个同事们挖好的大地坑。那地坑其实仅有七八平方米。如果让今天迅速崛起的房地产老板们收购或竞拍一下那个地坑,我不知道有没有现实意义,可我总想在某个雨后又曦霞初露的清晨,去寻觅一下那个曾经充满温馨又充满谐趣的地坑之家。

  在这个朴素简陋而几近原始的地坑之家里,陆铭宝与杨立人有过一段甜美滋润的爱情生活,也有过为后来新中国石油工业谱写娇妍一笔的美好记忆。这个美好记忆只有陆铭宝与杨立人最清楚。他们引以为自豪的就是他们当时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第一个油田的诞生。

  从1955年7月6日开钻,到10月29日黑油山一号井喷出工业性油流,1219青年钻井队共打了115天时间。陆铭宝清晰地记得,这115天是何等的难挨又是何等兴奋。他说:打到300多米深时,突然发生了井喷,那狂吼的水柱呼啸而出,卷着泥沙拍打得井架啪啪直响,也急促地颤抖。当时把他吓坏了。那气流把在场的所有人都吓蒙了。作为技师队长,他意识到必须冲锋在前……于是,在陆铭宝带领下,1219青年钻井队组成了突击队。他们硬是把钻杆下到井里,然后用脸盆、铁桶或碗缸回收散流的泥浆,压井……当井喷被制服时,陆铭宝才感觉浑身散了架。

  后来,我问了陆铭宝第二个问题:一号井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个里程碑,它的位置很重要,您觉得是不是宣传不够呢?

  陆铭宝说,一号井对我来说,只是过去,只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一个油田的发现,有一个很长的地质勘探与开发过程,我们只是一个小小水滴,倒是二号井让人终生震撼。

  1955年12月,陆铭宝井队又接受了打二号井的任务。当时气温零下30多度,北风夹着雪粒嗥叫,冰魔笼盖了整个世界。就在那样的天气里,他们严格按安全防冻措施生产,即便是手冻伤了,冻裂了,皮被铁沾掉了,他们都没有停钻,也没有让水管线冻裂。

  然而可怕的井喷还是发生了。那次井喷让所有人都领略了一次冰冻三尺的洗礼。井里喷出的水柱迅猛地冲上了天车,冲出了井架,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30多米高的井架被封冻住了,完全变成了一座巨型冰塔。

  陆铭宝说,那次井喷抢险中他被硫化氢气体熏倒在了井场上。很多同志也都倒在了井台上。经过整整3天的抢险,他们才控制住了可怕的井喷。当冬日的斜阳散射在他们每个人如同冰铠冰甲一样的身体上,他们才发现这个庞大的二号井架,早已变成了一座壮观的冰山。年轻的摄影记者高锐还招呼大家一起照了合影。

  陆铭宝平静地叙说着二号井的往事,似乎说得很随意,但我还是感受到了那随意中隐藏的激动。陆铭宝所说的那张集体合影照片,就是后来成就了那位摄影记者高锐的著名照片《冰塔冰人》。高锐因《冰塔冰人》成为了一位名人,也因《冰塔冰人》成为了克拉玛依摄影家协会主席。

  我与高锐的私交还算不错,他是我的领导。他曾经是克拉玛依矿史陈列馆的副馆长,我是专写文字大纲和解说词的文字编辑。高锐后来的形象是酒痴摄影家。他一边喝酒还一边作旧体诗。他的挚爱就是:浓茶、烈酒、莫合烟。后来,他真的戒酒了,但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留下了代表作《冰塔冰人》。

  《冰塔冰人》现存于克拉玛依矿史陈列馆50年代展厅。那是一张让许多人看过都会眼眶湿润的老照片。那照片上有当年参加抢险的马骥祥、王炳诚、陆铭宝以及一群威武的铠甲勇士们,还有那座巍峨的冰塔。

  二号井让陆铭宝钢铁般铭记,我觉得可能还与他和妻子杨立人居住的那间地坑之家有关。在那个凛冽的冬季,冰冻的钻塔与温馨的地坑形成了一个奇妙的组合,那组合如优美而飘逸的琴声,弹奏出了一曲奇妙而和谐的音乐。我从陆铭宝那深邃的瞳仁里,悟出了那种温柔与温暖。我不知道当年那个地坑之家在近半年的漫长冬季,有过他们多少温暖与温馨的回忆,但那个地坑之家却真真切切地孕育了克拉玛依第一个孩子。其实,许多带有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多半并不是用豪华背景做支撑的。生活本身就是如此。

  陆铭宝与杨立人用爱情结晶孕育出了克拉玛依第一个小公民。她是个欢快的女婴。她就是1956年12月21日发出第一声啼哭的美丽花朵——陆克一。

  1997年陆克一成为我的中青班同学,一起度过了3个月的时光,一同参观了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和苏州的名景寒山寺,在那里我们还装模作样地吟颂了唐代诗人张继脍炙人口的名诗《枫桥夜泊》。

  陆克一是长着一对美丽的大眼睛,留着一头乌黑的秀发。她身材匀称,个头高挑,蕴含着无穷的女性韵味。她的个头看上去要比她父亲陆铭宝高出一大截,这倒应证了一代更比一代强的老话。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