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暨毛泽东诗词学术研讨会”在江汉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学理的深度剖析,弘扬其精神与艺术力量,推动毛泽东诗词在当下的传播。
审美特征与精神特质的多重观照。与会者从相对宏观的视角,选取毛泽东诗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审美特征、精神特质进行解析,对毛泽东独异的艺术风貌再次进行深度挖掘,颇具启发意义。张永健从“气”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概念的角度对毛泽东诗词中的思想、精神进行剖析,将其诗词中不同的精神侧面分别对应其本人骨气、志气、勇气、才气、士气、正气、王气七种精神特质。以为这七种“气”体现出诗人“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内质和与众不同的人格情操。彭松乔从“苍茫的宇宙意识”、“强烈的使命驱策”、“超拔的境界追求”三个方面论述毛泽东诗词的审美特征,他认为毛泽东的诗词具有辽阔深邃的时空美感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境界高远,充满浪漫的想象与追求,而这些都植根于他的伟大人格和对宇宙人生的超强感悟力。
诗国撷英·史海钩沉。对毛泽东诗词的断代史研究是这次研讨会的另一个特色。邓国栋用“诗”“史”互证方式得出结论:毛泽东井冈山时期的诗词,蕴含了对大革命失败的反思和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吴艳从史诗意味、多变风格及杰出成就三方面对毛泽东延安时期的诗词作了仔细解读。认为毛泽东延安时期的诗词既是毛泽东个人抱负的直抒胸臆,也多半代表了处于上升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理想,不管是立足国内视野的《清平乐·六盘山》,还是立足世界立场的《念奴娇·昆仑》。毛泽东创作于延安时期的诗词为之前诗词创作之集大成,在诸多方面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高峰,也在某些方面开启了毛泽东1949年后诗歌风格之先河。
山水意趣·千载诗心。有学者从微观视角解析毛泽东诗词中的具体意象。刘义贤将“山”归结为毛泽东诗词的魂魄,以“山”之伟岸高峻特点类比毛泽东的崇高人格和伟大情怀,认为其诗词中的进取精神、求真精神、献身精神、乐观主义精神至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邹建军选取毛泽东诗词中自然景观的五种形态,并以山的意象为中心,探讨毛泽东诗词如何通过地理空间的建构,表达对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自我与自然、自我与文化之间种种关系的思索。杜雪琴以“雪”之意象为视点,探讨毛泽东诗词中的大气象。认为在万里雪飘之意境中,可见出诗人开阔潇洒之大气度、诗人之大我情怀和诗人铮铮之大傲骨。
“80后”、“90后”学子眼中的毛泽东诗词。武汉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郭帅帅和江汉大学中文系2011级学生韩晶晶分别代表“80后”、“90后”学子在大会发言。郭帅帅以《菩萨蛮·黄鹤楼》等诗词为例,从地域文化角度,考查武汉这座城市在毛泽东诗词里烙下的印记。结合毛泽东在1927年、1956年两次来到武汉的经历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剖析诗人当时的心境。认为《菩萨蛮·黄鹤楼》体现了大革命失败时,毛泽东痛心、愤懑却又愈挫愈勇、壮怀激烈的心态,而《水调歌头·游泳》则寄托着毛泽东在共产主义大动荡的一年,自己仍有勇气大胆冒险、与时间对抗的强劲精神力量。韩晶晶结合当下流行的“接地气”、“正能量”的概念展开分析,认为毛泽东力求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使诗词为人民群众所欢迎,同时,这种贴近群众的写作姿态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向上的、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