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近日在江苏兴化揭晓,金宇澄的《繁花》、李佩甫的《生命册》、王安忆的《天香》、严歌苓的《陆犯焉识》(海外作品)获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兴化籍作家刘仁前的《浮城》和王锐的《谁说那些年的青涩不是爱》获特别奖。
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的评出,显示了作家们在叙事方面的整体水准。但是也有评委通过这次评选,看出问题所在,对作家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评论家丁帆表示,无论哪一部作品获奖,都要强调作品背后的价值支撑。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作家的创作技术层面非常成熟,但是未能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思考。评论家唐诺则更尖锐地指出,全世界的文学,所谓的严肃、正统的文学在走向萎缩。最优秀的一批作家在文学书写中,面临要不要跨越“关口”的关键时期。“作家都会用自己的生命经验来写,但是一般撑不过三四十岁,目前他们正面临书写的焦躁,走向故事的消失,人和生活的现场慢慢脱离的困境。”
施耐庵文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评奖范围涵盖所有长篇叙事文体,包括长篇小说、长篇散文、传记、纪实文学、叙事诗歌等。本届施奖的三轮投票规则为:第一轮为20进12,由15位评委共同投票,得票高者入选;第二轮12进8,同样投票选择;第三轮8进4,以排名方式,将15位评委对8部作品的排名分别相加,最终得分越低者获胜。面向世界华语文学的施耐庵文学奖,此次增加了来自台湾的评论家唐诺和香港浸会大学教授林幸谦,使得评奖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广泛的代表性,增加了评奖的客观权威。 (舒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