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小品创作最为高明、最不同凡响的地方,不是拼凑笑点、制造话题、追求语言快感,而是能从接近高潮或者接近结局的时候写起,把矛盾冲突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最复杂的重要时刻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那样出来的作品才有戏、有味,能够经得起咀嚼、联想和回味——
近30年来,戏剧小品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其中有的作品至今仍然屡演不衰,持久地受到观众的欢迎),但是在小品艺术理论的建设上是严重不足的,这使得小品创作多少带有一些盲目性,缺乏沟通和指导,也正是这些不断滋生的盲目性影响其健康成长与发展,以至出现了创作观念停滞不前的现象。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全国电视小品大赛上,笔者作为监审评委,全程观摩了此次大赛,对当前小品创作反映出来的问题感触颇多,喜的是创作还算繁荣,忧的是在一些老问题尚未得到重视和解决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如果从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的《吃面条》算起,戏剧小品已经有29年的历史,成为一个“壮汉子”了。然而,它究竟有个什么样的来历呢?大约了解的人并不太多。就笔者所知,戏剧小品有两个母体,一个是戏剧院校教学中用的教学小品,另一个是戏剧院团在排练剧目中用的排练小品,像北京人艺排练《茶馆》时的小品《鹌鹑斗》,就是个比较突出的例子。一般的说,这两种小品都是不与观众直接见面的,但是现在能够独立演出的戏剧小品,正是在上述两种小品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吃面条》让戏剧小品“一炮打响”,不仅使其成为各类电视文艺晚会的“常客”,而且发展势头迅猛,出现了一批为全国观众所喜爱的作品、编剧、演员。那么,当前戏剧小品创作的艺术难点和问题在哪儿?又有什么解决方式呢?
要“装得下”,不能“大脚穿小鞋”
在戏剧小品创作的各个环节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选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序,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全盘皆输。怎么选材呢?简单地说就是三个字——“装得下”。有一位老剧作家曾经说过,独幕剧应该表现的典型事件是:赌场上赌徒们最后决定输赢的摊牌,医院急诊室里患者突然获救的苏醒,足球赛场上最后一分钟出现的平局,妇产医院里难产婴儿几经周折的落地,公安人员证据齐备破门而入的逮捕,等等。这些富有很强突变性的戏剧场面之设计,对于写戏剧小品应该是很有启发的。现实生活当中可以进行艺术创作的素材很多,但是并不是都适于写戏剧小品。写戏剧小品必须从时间、地点,到人物、情节都能“装得下”,而不能“大脚穿小鞋”超负荷运行。现在有些戏剧小品所以写得啰唆、拖沓,不好看,缺魅力,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想表现的内容过多、太复杂,让戏剧小品负担过重。不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是抓住其余,淹没一点。这里,有必要重温鲁迅先生的话:“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选材确定之后,戏剧小品在艺术上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呢?也就是说,在戏剧的三要素——人物、结构和语言以外,要有什么不同于其他戏剧门类的艺术特性呢?笔者认为,起码有两条创作规律是必须遵循的。其一,小品要敢于和善于“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即“小中见大,举一反三”;其二,小品容许甚至必须是“动作性与叙述性”并存,演员可以在戏剧当中出出进进,时空也可以自由转换,来得快去得急。对于这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主创人员在小品创作构思的时候,善于奇思妙想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同时,这种来之不易的艺术“高招儿”,最好是不曾有人用过、平中见奇又出奇制胜,并且还要逼人三思、耐人寻味的。总之,“人物少、时间短、篇幅小”的戏剧小品,创作者如果缺乏高超的机智,是根本组织不好,甚至是组织不起来的。这里以获得本届小品大赛二等奖的《打虎之后》(深圳市“开心超市”团队演出)为例,它的构思方式、创作技巧值得借鉴。
该小品明写武松打虎的故事,却偏偏抓住了“之后”来写,而且在“之后”当中也不去写武松,而是写了纷纷与武松来争食和瓜分奖赏的知县、师爷、老板娘、衙役和猎户们,而且这些人各有各的歪理邪说,最后竟然落了个“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可怕结果。这就是小角度,大视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主创人员通过不断抛出的“高招儿”,为观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应讲究含蓄性,让观众有所回味
诚然,这些“高招儿”也不可能是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的,相反,只有经过一番冥思苦想才能产生。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小品,概括、凝练、集中,都是不能忽视的美学手段,也是为其带来艺术力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创作小品的第一道难关,非要下定决心,花费很大力气解决不可。在笔者看来,眼下有不少戏剧小品之所以缺少观众口碑,在创作上失败了,与这第一步没有迈准、没有迈好有很大关系。
由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演出的小品《闭嘴》,本届大赛获得了一等奖。该小品的主题思想是提倡民主作风,要求各级领导都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能够虚心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真正做到“兼听则明”。故事是这样的:新兵小张由于平时根本没有发言权,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压抑,竟然在半夜三更,万般无奈地演出了一场“梦游戏”,并且是以连长的身份出现,他严肃地、严厉地警告班长必须要好好听取“有思想”、“勤思考”的小张关于军事训练的种种意见和建议,绝对不能老让人家“闭嘴”,而面对这一切,班长也服服帖帖地接受了上级的指示……当大家因为听取小张的建议,避免了一场意外事故的发生而兴奋不已的时候,班长突然面对观众自言自语地说:“这么个小新兵,可为啥非要装个梦游呢?”于是,大家一下子愣住了,鸦雀无声,在思索当中灯光缓缓地熄灭,全剧结束。这种含而不露的神来之笔,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演出戛然停止以后,又给观众打开了一片能够继续“思索”的新天地,可谓意义深远,妙不可言。小品的成功奥秘在于把一个相对深沉、复杂的思想,包装在一个非常通俗的艺术形式里,以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观众娓娓道来,在生活化、性格化的喜剧氛围中,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小品要讲究含蓄性,应该让观众看了以后留有余味,并久久不能忘掉。《打虎之后》在这方面的探索也是可取的。在打虎活动当中,武松打死了一只猛虎有功,理应被重重奖赏,共发奖金50万元,而其中知县分得25万元,师爷分得10万元,老板娘分得5万元,猎户分得5万元……真正给武松留下的只有32元2角1分钱了。老实说,看到这里观众的心里就已经不是滋味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主创人员又突然来了重重的一笔——如果武松顺从地把这连零头都不够的奖金拿走也就罢了,要是认为根本不公平、不合理而拒绝接受,那么大权在握的知县老爷就要明确宣布,老虎是国家稀有的一类保护动物,武松非但没有功劳反而要被追究违反环境保护法的罪责,并要加以重重的惩罚。此时,观众虽然嘴上还在笑,但内心却是愤愤不平的,因为他们很容易就从现实生活中联想到同样的许多事例来。这使笔者想起了老舍先生所说的话:“能让观众在看戏时含着眼泪地笑,才是深刻的喜剧!”
在话剧舞台上,焦菊隐导演一直强调“欣赏者与创造者共同创造”。虽然这是对话剧艺术的最高要求,但也是戏剧小品创作应该追求的目标。纵观近些年的戏剧小品创作,很多创作者仅仅满足于表达,而不注重沟通,仅仅停留在阐释、图解一些观念、人物类型,而没有去深入挖掘人物的喜剧感、深刻性,没有考虑到观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使得小品演出脱离现实、脱离观众。从一定意义上看,戏剧小品有点像美术家笔下出色的漫画,它需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艺术感觉,需要夸张、写意、敏捷、突变、灵活、简洁、含蓄的美学韵味。它在创作上是有规律可循、有章法可依的。戏剧小品创作最为高明、最不同凡响的地方,不是拼凑笑点、制造话题、追求语言快感,而是能从接近高潮或者接近结局的时候写起,把矛盾冲突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最复杂的重要时刻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那样出来的作品才有戏、有味,能够经得起咀嚼、联想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