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更淡 意蕴更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09日07:52 赵福莲

  千禧年,杭州的一批作家在莫干山开笔会,张林华(笔名:晚生华发)赠送我他的新著《风起流年》。在这本书里,他起的不少篇名如同巴蜀的朝天辣椒,辛辣无比,诸如《当心奉承》《给一种保护术把脉》《背景存在论》等,我以为这是他入宦不久还年轻气盛、身上的棱角未能磨平所致,故说出来的话不像官场中人说的。我当时就想:再过五年十年,希望再读到张林华出版的书,看他还能不能在字里行间抒发布衣情怀?

  这种顾虑在读到前不久他寄来的新著《世道人心入梦》一书后冰释了。时光过去十多年了,张林华的官职比那个时候升高了,他的年龄也比那个时候增加了不少,但我觉得,他对文学的痴迷程度似乎较之于以前更深了。在这部书里,我仍然能清晰地看到他当年的坦诚、正直,文风仍然直白而辛辣,但文字里多了一份悲天悯人的大襟怀,这是令我十分惊喜的。

  张林华依然保持着文人的那点良知与清醒,我想当他坐于灯下落笔的时候,便不复是一个官员,而纯粹是一个作家。作家在文字面前,必要有敬畏之心,落笔惊雷,岂能随意?读这部书稿时,我发现张林华的文字味道似乎从“川味”变为“杭味”了。以前的辛辣文字在他的笔下,读起来会有一种惊跳感。但在《世道人心入梦》一书里,如此辣味十足的文字少了,更多的是敞开襟怀,诠释世道人心。我一直以为,岁月流逝,容颜可以老去,年龄可以增长,但人的面容反要越来越柔和,心地也要越来越善良,看世间的人和物,更应该多一份悲悯情怀。作为一个作家,应该在自己的文字里种下大爱的种子,让人们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在心里长出智慧的花朵、美好的花朵。这一点,张林华在本书里体现得尤为明显。他的文章切入点似乎都很小,在寻常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如《每次醒来,你都不在》。初读题目,以为事关爱情,其实那是一个卑微的生命对亲情的期待与对亲人的呼唤。“在我看来,普通人的悲情人生,也许未必波澜壮阔,也许司空见惯,但是,恰恰是这样的人生经历,才未加修饰,真实无比,毫不走样,才更具人文意义和普世价值。也才让我们感到十分真切,感到千重伤悲,感到万般无奈!”

  由从前的犀利文风突然转变到这样温情而悲怆的文字,无他,是他的内心有了极大的转变与感悟,这样的文字无疑也更会打动人心。

  由于工作的缘故。张林华格外注意社会热点事件,如《真理就该是朴素和民主的》《“小圈子”何以害人?》《网络发声为何不能以暴制暴?》等,但他的切入点往往出人意料,如非常打动我的《还能有什么更神圣的答案?》一文,他引了铁凝的一段回忆,说她在一个贫穷村庄采风时,在农家的一块手绢般大小的石板上写着三句话: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来了,我什么时候能够变好?这三句话肯定是一个屡受老师或家长打击的孩子所写的,但这三句话带给人的冲击力却是巨大的。张林华引用这三句话的意思,是想说明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写作这样一个话题。以前不少痴迷文学的青年,现在都不再写作了,做着其他的行当以谋稻粱,且常爱引用清代赵翼的诗句来感叹一番:莫将三寸鸡毛笔,便做擎天柱地看。但在张林华的心里却另有想法:书生报国本无物,只有手中笔如刀。他在文中写道:“文学家必须是对现实问题具有先行见识和超前警示,同时处处渗透着人的感情,对人的命运的关心,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注重,对人的美好情感的肯定。这种清醒的责任意识和所怀有的德性操持,决定了作家乃至推及全部知识分子队伍,必定是一个负重独行的精神行者。”

  我相信,再过5年、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张林华的书稿还会不断地出版,还会记得老朋友,给我赠送一本。我希望,那个时候读到张林华的文字,味道更淡,但意蕴更深,更多流自于心性。那是从智慧之海里流溢出来的沉静大美。我期待着!

  (《世道人心入梦》,晚生华发著,文汇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