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历史的目光——读《流散中国的犹太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09日07:47 阿 成

  我最早接触到刘晓航的《流散中国的犹太人》,是今年春天。是这本书又把我重新带入到犹太人的历史画卷当中。在我看来,犹太人之所以引起中国的专家和学人,包括某些作家的关注,更重要的原因,不仅仅是源自他们的历史、信仰,而是他们千百年来的苦难命运,尤其是那一段与中国有关的历史命运。简言之,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中东铁路修建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命运多舛的犹太人选择了东方,中国人则以兄弟般的情怀接纳了他们。接纳他们的主要城市有上海、哈尔滨和开封。恰恰是这三座城市对犹太人的研究,包括对犹太人的情感,要比之其他城市更广泛、更深入,也更持久。或者正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力量,促使刘晓航进一步整合这三座城市的犹太人历史,再度深入调研、全面勘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得“在中国的犹太人”的来龙去脉更全面、更立体、更翔实了。个中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

  我历来认为,获得犹太人的相关信息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历史文献,包括其他人的研究和挖掘,另一个则是对某些当事者的犹太人进行直接采访。武汉科技大学的刘晓航教授为了研究和发掘犹太人在中国生活、工作的历史,带着他的研究生们多次去开封、上海和哈尔滨实地勘察。我欣赏这样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态度,很显然,行动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学人的一种操守,是一种尊重实践的力量。当然,做这项工作是非常艰难的,仅以哈尔滨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哈尔滨就仅剩下一位苏俄时代的犹太老妇人了,且一直生活在外侨疗养院里。当然,如今她早就不在了。但是,刘晓航则通过一些和犹太人有过接触的父辈,包括周围熟悉的朋友,零距离地去了解犹太人的生活和工作,并借助犹太人在城市里建造的楼堂馆所和文史方面的遗存,体验犹太人的文化和他们对一座中国城市的情感。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乐此不疲。

  前些日子,我和几个朋友结伴去了一趟呼伦贝尔,到“兴安”这个地方考察了俄国人建造的兴安隧道,采访到了当地的老中东铁路工人。我们还看到那个已经人去楼空的俄国人(亦有犹太人)的“小社区”,其建筑群真的是非常精美,而这些建筑一个星期以后就要被扒掉了。通过这样的行为不仅可能进一步地了解和破解某些历史之谜,还可以对包括犹太人在内的工作成果产生由衷的敬意。所以,在挖掘相关历史的工作中(包括文学艺术的创作),与历史其实不只隔着一层窗户纸,在它的后面,还有一层窗户纸,只有捅破了这一层窗户纸,才会获得对其历史的正确认识。

  但这毕竟是一项繁重的文化工程,做起来真的是千头万绪。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这本书当中,我获得了这样的感受。他从犹太人出现的第一天开始,写到了犹太人的今天,并着重展示他所看到的侨居在中国的犹太人的生存形态。其中令我最欣赏的是,他选择了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他的研究进行生动的表述。这样一来,就是会让更多的人有兴趣去了解那样一段与我们中国人的历史有着不解之缘的犹太人的历史,从而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城市,这不仅仅是一种人文资源,一项文化科研成果,更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滋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