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诚写真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09日07:47 沈俊峰

  一双穿着红舞鞋的小巧的脚直立在我的眼前,在我眼前的舞台上,挪动、旋转、跳跃,聚光灯追逐着它,所有观众的目光追逐着它,被它的艺术呈现深深震撼,接着是掌声、欢呼声……而我却看到了掉落在它旁边的一颗颗豆大的汗珠和泪水。记得多年以前,女儿在上芭蕾培训课时,老师曾这样教导她们:“我知道你们很累,但是你们不要让我看出你们很累!”不知道为什么,当我整理这些稿件时,眼前就会浮现出这些画面和声音,浮现出那些被采访对象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身后的故事。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与舞台,这两者果真是如此紧密联系吗?否则,为何一想到这些被采访对象便想到了舞台呢?

  是的,许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到舞台上的轻松、笑容、绚丽和辉煌,就像看到一个人成功的一面,却难以看到台后,尤其是难以看到台后那一条通往台上的曲折、艰辛之路。作为一名写作者,在采访那些健在或已逝人物的经历或故事时,我不仅想告诉读者一个在“舞台上的”他或她,更想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距离我们最近的、“舞台下的”他或她,虽然“舞台上的”那个他或(她)已经足够精彩和辉煌了。

  但是,这并非易事。不是因为我懒惰,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设置了种种看不见的障碍。有的是人物本身只乐于展现“舞台上的”,有的是人物周围一些人异口同声要求必须表现“舞台上的”,有的是其他种种原因。那些在我看来很有趣、极具个性、颇有意义的人性真实,在一些人看来却是格格不入,难以登上“大雅”之堂。诸如,一位老艺术家在众多领导和采访者面前,很真诚、很无奈地说他曾经一再拒绝采访,可是没有办法。一位身患绝症的女科学家,非常痴爱自己的工作,也非常热爱生命和生活,不悲观,却很低调,只想平静地走完最后的人生旅程,生前她所在的单位多次要宣传她,都被她拒绝了。她还一再叮嘱大家生后也不要“打搅”她。但是,当我看到众多记者潮水般将她生前的同事、亲人和朋友团团围住时,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抱歉的痛感。我们什么时候已经变得如此世俗?一位为村里好几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的妇女让我感动,可我终不明白她为何会这样做,支撑她的内在动因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她和周围的人都三缄其口。在我们的不依不饶、穷追猛打下,她终于道出了隐情:丈夫是“倒插门”女婿,自己身有残疾,在村里总是被人看不起,受欺负,她便将当时村里一位辈分高、有威望的老人接到家里,在老人的“威慑”下,在她一家人的敬孝下,村人对她家的目光从此改变。其后,他们确实有了敬孝老人的自觉和对老人的深厚感情,从而演绎了一场人间大爱……

  这些合乎情理的并不伤害人物形象的“舞台下的”细节和隐情,读者终究是无法看到的。大家看到的仍然是有点“阁楼上”味道的人物形象。不可否认,“高大全”的影子总是若有若无地纠缠着我们,这么多年了,也没有彻底走开。可见,纯粹人性的写作与现实需要之间,总有一段距离要走。

  当千辛万苦挖掘出的“舞台下的”真实被别人多次大笔一挥“咔嚓”了以后,心也就木然,不会再在“同一个地方”“摔跤”了。即便如此,我还是会尽量表现一些“舞台下的”,至于效果如何,另当别论。这是写作者的真诚。

  (《生命的红舞鞋》,沈俊峰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