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品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09日07:42 李林荣

  主持:李林荣

  《南画十六观》,朱良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钱锺书先生曾经以诗论和画论为例,揭示过中国文艺批评传统里一种很多人习焉不察的矛盾:神韵派的诗风不算诗中的高品或正宗,只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南宗画风,却是画中的高品或正宗。假如这可以理解成诗与画在创作实践和评价观念的演进步伐上发生严重错位的一个历史结果,那么,像《南画十六观》这样用探察神韵的眼光,对南画名家名作给予重观和新解的著作,也就显示出了弥合历史裂痕的绵密力道和化解历史遗憾的深切温情。全书精选元明清三代南画名家——黄公望、吴镇、倪瓒、沈周、文徵明、唐寅、陈道复、徐渭、董其昌、陈洪绶、龚贤、八大山人、吴渔山、恽南田、石涛、金农共16人、400余幅代表画作,紧扣各人画风见诸传统画论的经典评价范畴(如吴镇之“水禅”、沈周之“平和”、黄公望之“混”、文徵明之“浅”、唐寅之“视觉典故”、董其昌之“无相法门”),以具体画作风致的解析为经,以画家阅历襟怀的阐发为纬,展开直抵生命“真性”的理论推究。看得出来,这“十六观”,在观画、观人和品评连接画与人的生命神韵的视角和基点上,并不刻板一律,而是顺应和切合着不同时代际遇、不同身心境界的不同画家不同的画风画品追求,时有俯仰开阖的灵动变化。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十六观”各篇中那些对观或合观多人多画的精粹片段之中。

  《敬重与惜别》(改定版),张承志著,九州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

  依照作者在他新出的这套四卷本作品精选系列的编后跋语中所说,从他告别“摹仿”小说的那段岁月,转入“冗长的散文史”以来,在以文学的形式面对世界的时候,他的倾心之作,一是这部《敬重与惜别》,二是《鲜花的废墟》。前者的副题是“致日本”,后者的副题是“安达卢斯纪行”。两书题材都有关域外。但相比之下,显然,涉及一衣带水之近邻的这本书,更容易引起一般读者的注意。如今这一改定版,对4年前的初版本做了与日文版同步的全面修订。“终章”的新标题——“把解剖之刃对向自己”,也许正可以概括改定版在词句、字形等细节调整之外,对全书立意上所作的更新:这本书里不仅有向外的观望,更有深入一层的向内的省视。开篇一章和终章前的第八章,在遥相呼应中,展示了作者亲历的一段段清晰深切而又曲折纠结的、极度个人化的日本认知史:从偶然结识服部幸雄到着意寻觅川岛浪速,从感慨于昔日关东军随员在当代热心为中国西部捐资助学,到为“亚细亚主义”在历史进程中的繁复分蘖而做钩沉稽实的学术功课。第二章“三笠公园”,由漫步横须贺港口的点滴见闻,回溯、梳理近代中国受辱被祸于日本的民族痛史。第五章“四十七士”,整合史料和戏剧、电影等文艺作品,细辨“士道”在日本的名实歧变踪迹。第七章“文学的‘惜别’”,对中日现代文学关联进行书里书外的审视互证。以上这些带着精神温热的内容,再现于修订版中,依然带给人未觉减退的新意。

  《他们的中国》,席越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这是收入了18篇访问记的一本合集。它包括了18位曾经或者还正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对他们在中国生活经历的自述,以及他们对于中国的现实和未来的种种看法。与一般类似选题的报刊文章和图书不同,出现在这本书里的大多数受访者,无论在他们的祖国,还是在中国,都属于“普通老百姓”或“沉默的大多数”阶层,与地位崇高、身份显赫的社会上流群体有明显的距离。虽然作者没有明示,选择以此为主的采访对象,是否基于某种刻意的考虑,但这确实使得整本书显现了一种特色鲜明的新格调:让外国老百姓讲述他们在当下中国的日常生活故事。另外,书中所有受访者在中国的主要居住地都是北京。所以,这本书又带有第三只眼看北京的意味。大概正因此,书中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国籍、不同教育背景的受访者,都同样能够以自己独特的亲身遭遇,见证出北京市井社会冷暖交加、明暗相间的纷繁和杂沓。因而,当他们回顾或者准备彻底结束自己的中国岁月时,也同样都会流露出极其相似也极其明显的几分爱恨莫辨的暧昧和犹疑。应该是限于语言的隔阂和翻译、润色等素材处理环节,书中各篇访问记,都采用了与报告文学相似的以作者主观视角统束全篇的记叙、描写文体,而非口述实录的对话体形式,这使它本该有的那种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的朴素生动的感染力,多少有点损失。

  《你们是你们,我是我》(两辑),俞欧洋等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一次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征文活动,成就了这部两卷本的中小学生书信集。征文的主题就是现在这套文集的书名。在一对父母一个孩的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中,亲子沟通始终是家庭生活的重点。随着子女的成长,这一重点将不可避免地转化为难点。除了经由包括学校、社区、传媒等文化公共空间的转圜,实在没有别的更合理、更自然的途径,来帮助间隔在与日俱增、不断加深加宽的“代沟”两侧的两代人,拉近心理距离,密切话语关联。在这个意义上,孩子们在面对着自己父母却欲言又止、欲说还休之际的无字的心声,必须得到及时充分的自如自由的抒写。这事关家庭的现实,也事关民族的未来。这套文集的书名是如此绝决,它似乎带点反语式的激愤。集中所收的孩子们的书信,虽然还脱不尽课堂作文的束缚,但毕竟显露了很多呼应着“你们是你们,我是我”这一主题的真情告白的印迹。面对这样难得一现的印迹,让为人父母者不能不期待更多类似的机会能够留存给我们喜欢自由言说的下一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