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昭通文学的欣赏和关注,可谓久矣!
这种欣赏和关注,并非来昭通履职之后,而是在很久以前。
少年时,我也有一个文学梦。从爱读小说到尝试小说创作,文学,一直伴随着我的风雨人生。阅读文学,让我心灵得以不断滋养;文学创作,让我反复咀嚼提炼过往人生;发表作品,让我内心体味收获的喜悦快乐……
尽管事业选择和社会需要使我最终并未走上职业创作之路,但是,我与文学从来都是相依相伴,不离不弃。至今我还记得,很多年前,我去雪域高原迪庆藏区履新,行前,我做的重要案头工作之一,是阅读詹姆斯·希尔顿所著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平时我会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阅读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书籍,借以为自己充电加油。我没有专门写作的整块时间,只能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挤时间,记下灵光火石般闪过的一两句警句格言。就这样,居然也在省级和国家级文学刊物上,陆续发表了一定数量的小说和散文,也收获了各种文学奖项,有的作品还被各种选本或文学年鉴收选,或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我的小说和散文得以正式出版,有的还一版再版,受到读者和专家好评高看,并因此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一名会员。
昭通文学早就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是因为昭通文学名声在外。我不仅读鲁奖获得者夏天敏的小说、雷平阳的诗歌,也喜欢樊忠慰抒写的瑰丽想象、陈衍强素描的农村娃儿;还爱看曾令云描绘的历史长卷、邹长铭冷峻的借古喻今……我虽然不能在此一一罗列我读过的所有昭通作家的作品,但是可以说,正是这些文学作品,让我提前深入到昭通的历史和现实,提前探访了昭通的世道人心,昭通文学为我提供的工作借鉴和生活补益,远非是一篇短文所能说清的。
昭通文学给我印象最强烈的有两点:
一是昭通作家敢爱敢恨,感情强烈执著。诗人樊忠慰打了一个比方:每一粒沙,都是渴死的水。而雷平阳则直抒胸臆:其他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这是诗人表达爱恨的特殊方式。小说表达作家的爱恨,则委婉得多。比如夏天敏的《好大一对羊》,德山老汉因贫得以帮扶,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却让好心变成坏事,德山老汉一家因此陷入更深的苦难贫困。夏天敏的爱恨情仇,就在细节和场景、人物和故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从而让人受到巨大的感染和警醒。昭通作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爱与恨,让我想起艾青那句名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是昭通作家有对复杂现实深入叩问、对复杂人性深刻解剖的勇气和能力。如果表面地看,昭通作家大量的是描写苦难贫困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数题材来自于基层、来自于农村,是在清贫和困苦条件下产生出来的,是昭通生活在最基层、最底层群众生产生活和喜、怒、哀、乐的写照。如果从更深一层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充满了对底层弱者的同情悲悯,对复杂人性的深入解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昭通作家贴着昭通这块大地行走,大多数作家来自于基层、来自于农村,来自于各行各业,对时代的发展变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对昭通有着深厚的感情,对590多万昭通人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着切肤之爱和切肤之痛。作家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以高昂的激情、生动的笔触,用文学记录发展、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用文学反映变化。正因为如此,他们创作的大多数作品,让人读来非常震撼,非常感人。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昭通作家群、昭通文学现象盛名之下,还存在哪些缺陷?昭通这块丰饶的文学沃土,还存在哪些危机?在昭通文学向更高目标前行的道路上,还存在哪些瓶颈?所有这些,我相信,是每个真正热爱昭通文学、关心昭通文学发展的同仁特别希望了解的。正因为这样,我们也特别需要一部总结昭通文学成就和经验,研究昭通作家作品,梳理昭通文学历史发展脉络,查找昭通文学存在问题和不足的专门著作,来为我们过往30多年的昭通文学岁月,雕琢下真实深刻的年轮。
《昭通文学30年》恰逢此时出版问世。我因工作之便,先睹为快。我看到,这部著作,从一份问卷、一部作品、一个作家入手,从一个细节、一个事件、一个现象开始,深入细致地回到文学历史,回到文学现场,全面生动地展示了30多年来昭通文学的发展过程、突出成就、典型个案、文体概貌、重要作家作品、基本经验规律。如此纲目清楚、详略得体地为一个地方文学写史立传,在云南,这还是第一例。一方面,说明昭通文学实绩确实值得书写;另一方面,也说明本书写作者目光敏锐,敬业勤奋。在此,我要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向他们表达真诚的谢意和致敬!
多年前我与本书主编冉隆中就有以文会友的交往。我的拙著《香格里拉——远古的呼唤》出版后,冉隆中即给予非常专业的中肯批评。为此,我们有过书信交流切磋,彼此引为文友。这样有古风的君子之交,连一杯清茶也免了,却是古人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用今天的话说,叫精神取暖。我特别提倡,置身昭通作家群体中的诸位,同道之间要团结、关爱、互相欣赏,读彼此的作品,真诚善意地相互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勇于接受那些真正关心昭通文学成长进步的尖锐批评。我们要更关注当下,脚踏实地,进一步补充生活。优秀的作品来自扎实的生活。在扎实生活的基础上,磨练自己的文字功夫。我坚信,中国文学对昭通作家一定充满着更高的期待。
(《昭通文学30年》,冉隆中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