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的《大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09日07:37 宋家宏

  《大家》经历重创之后,尤如一只火凤凰,浴火重生,它给中国文坛带来了新鲜与明亮。

  已经发行的四期刊物,皆引来文坛与读者的关注,多部作品被转载、评论,但我以为,今年第五期更有创意。第五期是“70后”、“80后”专号,用主编李巍的话说是“吹响了集结号,‘70后’、‘80后’新锐纷然集结,带着各自的梦,向文学靠拢。”“70后”、“80后”的作家已经在文坛奋斗了一二十年,如今的文学刊物已经无法忽视他们的存在,他们的作品散见于各种文学刊物,也常以“专栏”的方式出现。如此集中地展示这两个群体的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刊物中是极为少见的。

  “70后”,是长期被遮蔽的一代作家,他们前有“50后”、“60后”作家的强大阵容,后有“80后”占据市场的众声喧哗。在经历了短暂的“美女作家风波”之后,似乎这一代作家也随同“美女作家”一道被人们遗忘了。其实,与“美女作家”全然不同的“70后”作家们在默默地耕耘,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他们已经发表了不能小觑的佳作,但以群体的力量展示自己的存在较为少见,评论的关注也相当不够。

  “80后”作家的登场,可谓轰轰烈烈,他们天然地与市场接了轨,很快推出了“青春文学”的标志性作家,叛逆与张扬的个性,令读者耳目一新,他们在普通读者的心目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但是,10年的历史悠然而过,我们今天来看“80后”作家,不禁要问:“谁是‘80后’的代表性作家?”大众读者所理解的“80后”作家,所内含的意义其实只是“80后”作家的初期特征,即操作性很强的青春写作,以及叛逆特征明显的杂文化写作。今天的“80后”作家,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绝大多数人的作品与当年的标志性人物韩寒、郭敬明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区别,更深度地与“文学”接了轨,与青春和市场拉开了相应的距离。

  今年第五期《大家》,集中了这两个群体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家,李娟、东君、徐则臣、甫跃辉、郑小琼、陈鹏等十余位作家的作品,让你感受到,这才是“70后”、“80后”。先锋性是《大家》的一个传统,当年《大家》曾吹响了先锋作家的集结号,一时成为“黑马”,使边地新刊跃居名刊之列。先锋总与青年融为一体,谁拥有了青年作家谁就拥有了文学的读者。今天的《大家》又吹响了青年作家的集结号,对“70后”、“80后”来说,他们已经不是文学的未来,而是当下,是现在。因此,这个专号是非常及时的。我以为,若本期刊物以两期的面目出现,一期“70后”,一期“80后”,也许效果更佳。

  第五期《大家》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即评论占了相当的篇幅,张莉的《“70后”、“80后”新锐作家创作综论》是一篇宏观性的评论,写作这样的文章有相当的难度,但这篇文章注定已经成为文学研究史绕不过去的存在,它也是普通读者或文学评论家要了解这两个作家群体的必读作品。也许,《大家》所发的一些文学作品会时过境迁随风飘散,但相信张莉这篇评论不会。作者非常及时而完整地梳理了这两个群体的面貌特征以及代表作家,以同代人的身份又准确地对他们作出了自己的判断。这样的文章绝非即兴之作,而是建立在长期关注、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周明全的《金理:同代人的批评家》,是对同属“80后”的青年评论家金理的个案研究,对已经产生一定影响的青年评论家的归纳与总结。难能可贵的是周明全也是“80后”。评论界一直在呼唤“80后”批评家的出现,只有他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自己这一代人对人生与社会的认识。如今“80后”批评家已经登场,《大家》让同属“80后”的青年评论家自己作出总结,这是富有创见的。

  常说文学评论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但在当下的文学刊物中,常见的是折断一翼,拆毁一轮的现象,文学评论不见踪影。《大家》却以厚重的篇幅推出文学评论,这不是给予文学评论的恩赐,而是刊物产生影响的必须,也是文学生态平衡的自然要求。任何作家、作品都需要文学评论的关注,经典作品更需要评论长期地参与经典化的过程。

  如今办文学刊物难,市场的拓展,经费的支持,品牌的创立及维护,都会让办刊人深感艰难,但我以为更难的还在于办刊人有没有理想主义精神。一些刊物并非无钱,却办不好,原因在于缺乏办刊物的理想主义精神。在当前社会的流行价值观中,物质至上的世俗主义泛滥,理想主义几无容身之地,而文学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与世俗主义难以相容。办文学刊物尤其需要理想主义者,他们充满激情,对文学忠诚,对刊物热爱,了解读者,尊重作者,这是办好文学刊物的保证。若以世俗主义的立场来办文学刊物,把刊物当作获取功名利禄的通道,换取个人利益的资源,最终必然毁了刊物。《大家》已经有过教训。退休多年,年近七旬的李巍临危受命,他之所以受到读者和文坛的欢迎,并在上级领导及同行的支持下,把刊物引入正轨,取得成效,正因为他是一个充满文学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从第五期《大家》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激情与理想主义者的面容。在当下社会世俗主义泛滥,我们更需要高扬理想主义的旗帜,让文学成为鲁迅先生所说的灯塔与火炬。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