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鑫新著《晚明风骨·袁宏道传》作为出版的首部袁宏道传记,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长期以来,学界对袁宏道研究堪称薄弱,过去只有《三袁传》(李寿和著)与《袁宏道评传》(周群著)。曾纪鑫早在1993年就已创作了袁宏道传记的初稿,当时,他应约前往三袁故乡孟溪镇搜集素材,耗时半年写成了10万字的文稿,因此与这位公安乡贤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单是搜集资料这一浩大的筑基工程,就花费了作者大量心血。为了尽可能多地占有史料,曾纪鑫在近20年的时间里,将袁宏道的所有存世作品“一网打尽”。
袁宏道43岁英年早逝,留下了300余万字的著述,计有120多万字的《袁宏道集笺校》三册;未编稿三卷及佚文《西湖总评诗》等约120万字;此外,还有《花事录》两卷等其他散存文稿、遗作。他还编辑了《青藤书屋文集》,编选了《韩欧苏三大家诗文选》《六祖坛经节录》《宗镜摄录》,为《西汉演义》题序,评点《徐文长文集》《四声猿》《虞初志》,参校《红梅记》《古事镜》《唐诗训解》,参阅《东坡诗选》《三苏文选》等,文学遗产丰厚。曾纪鑫或通过图书馆复印,或在旧书摊“淘金”,或由互联网下载,甚至搜求到了国内已经失传而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的袁宏道佛学著作《金屑编》与《珊瑚林》的影印本。至于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如《公安派的文化精神》《公安派结社考论》《晚明公安派性灵文学思想研究》等著作或论文,也被他尽收囊中。
拥有了齐全的资料,曾纪鑫能够对古今文献做有理有据的比对、辨析,厘清事实、阐明原委、塑造人物、反映时代、表达思想。在引证三袁诗文时,曾纪鑫以钱伯城的《袁宏道集笺校》为底本,但即使是这一权威版本,经李健章考证出的舛误与疑问亦多达百余条。有些无法确证之处,他只得经过严谨比对之后,采用合乎逻辑与情理的说法。
为了增加感性认识,曾纪鑫还进行了田野调查,实地考察与袁宏道相关的遗迹,如荷叶山、义堂寺、二圣寺、玉泉寺、袁中郎故里碑、袁中郎墓地等。该书附录的《寻找袁中郎》一文,就记录了他探寻袁宏道墓的曲折经历。正因为这行万里路的文化苦旅,他在《晚明风骨·袁宏道传》中许多场景的描写,都充满了生动的现场感。
“道向虚中得,文从实处工。”由于前期案头准备和调查研究充分,具体到文本写作时,曾纪鑫才有底气高屋建瓴,综合运用人物传记、纪实文学、文化散文等多种技法,将袁宏道放置于晚明宏大社会背景下进行浓墨重彩的叙事。无论是解读公安派“性灵说”的文学主张,还是体悟袁中郎率性为人、散淡为文、通达为官的风骨,都达到了“集大成者”的高度。特别是对于袁宏道“佛心文骨”的解读,更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真知灼见:“就其个人比较而言,佛学成就应居第一,文学第二;而文学理论超过创作实践,作品尤以散文为佳,诗歌次之。”读《晚明风骨·袁宏道传》,我们不仅领略了这位“以心摄境,以腕运心”的大散文家的风采,更认识了一位悟透佛教、下笔有神的禅学大师。
为寂寞先贤立传,在史海里打捞“沉船”,是一项艰辛的名山事业。“作为一名公安人,能为袁中郎这位380多年前的同乡立传,当然是一件十分快慰的事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自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愉悦充斥于胸。”曾纪鑫在1994年底完篇的《袁中郎传》后记中如是说,现又被他引用到《晚明风骨·袁宏道传》的自序中。这段话是打开曾纪鑫在笔耕中享受孤独、欣赏苦趣的心理动因之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