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作为中国主流电影的商业电影正在逃逸出同质化美学的束缚,获得了新的美学突破。特别是一批中等成本的影片,以其扎实的叙事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形成了国产商业电影的新势力。经过上半年票房的“井喷”之后,今年下半年国产片似乎有所沉寂,然而时值9月初,《全民目击》的公映打破了这种沉寂,尽管在类型选择上与上半年的作品完全不同,但这部中等成本之作延续了上半年国产片的叙事制胜法则,上映后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和票房。
《全民目击》属于悬疑类型,这种类型的选择既为其叙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颇具挑战性。而编导非行对此类型的叙事有着较深的功底,他的电影处女作《守望者:罪恶迷途》也是这种类型,《守》片凭借环环相扣的悬疑,揭开犯罪者的无奈,凸显了较强的叙事能力。在叙事层面,《全民目击》比《守》片及其他国产悬疑类型做得更为成功。
首先,该片完全没有了“灵异”的影子,以踏实而精巧的现实叙事来营造悬疑类型元素。受《午夜凶铃》等国外及中国香港悬疑类型的影响,大部分国产悬疑类型似乎离不开“灵异”的影子,即便最终没有“灵异”,在叙事过程中也处处营造出“灵异感”,以此来制造悬念和恐怖。此类故作神秘的影片,在没有能力进行悬疑叙事时,常借助“灵异”来糊弄,显示出其叙事创意及叙事能力的严重匮乏。《全民目击》完全立足于现实与真实的沃土,以一件女儿涉嫌谋杀父亲的未婚妻的案件为故事内核,同时以“罗生门式”的结构方式,分别从检察官童涛、律师周莉和富豪林泰的角度来剖析这件谋杀案背后的真相。其故事情节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紧密相连;其叙事方式亦是对现实生活层层剖析,尽管一波三折,但都是依据对真实事件的推断,没有营造任何超自然的“灵异”。
其次,影片在悬疑营造上独具特色,进行刻意的真相伪装,让观众以为发现了真相,结果却每每落入情节设置的圈套,从而带来“被欺骗”的快感。影片通过两种叙事路径显现了这一效果。其一,在整个叙事过程中,《全民目击》采用不断变化的叙事视点来进行人物形象的多重转折。起初,电影让观众误以为林泰就是一个为富不仁而又狡猾阴狠的人物,而司机的妻子也是一个水性杨花的浪荡女人。中间部分,通过童涛和其他检察官的调查和主观叙述,观众甚至以为林泰试图让女儿为其顶罪,对其的憎恶感尤甚。但是随着故事的进行,当周莉偶然发现作为重要证据的录像有问题的时候,这些先入为主的印象便被击得粉碎,周泰原来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司机、妻子、管家等人原来也都是义重如山的好人。其二,影片通过不同人物的闪回,让真相一层一层浮出水面又一次次地打破重组。每一次的审判前闪回都“刻意迷惑”观者,既能让观众往错的方向去想,又能给他们一些真相似的逻辑和证据。此外,影片的镜头语言也为其叙事增色很多,影片开头以新闻导播间切入事件现场,导播的口令引导着摄影机和观众聚焦在几位当事人身上。庭审开始,摄影机在童涛、林泰、周莉等人物之间灵活多变,出现了急推、甩、特写等较多机位和景别变换,较为生动地呈现出了这几个人中间的微妙关系和情感变化。再加上凌厉的剪辑,既剑拔弩张、针锋相对又有几分神秘的现场气氛被呈现得相当充分。
虽然做到了圆满流畅的叙事,但《全民目击》并未仅停留在叙事技巧层面,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情感与人性的深层挖掘。在片中,庭审案件似乎只是作为一个故事背景,而对几位主人公的心灵及人性探求远远超越了真相。这种探求在林泰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他一方面具有商人的狡诈,一方面却又有无私的父爱;一边进行着不择手段的操纵,一边却又是自杀式的救赎。一个父亲以自己的死亡来获取子女的救赎,堪比历史上“龙背墙”的传说。但在法律面前,真相才是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允许被欺骗的。以此,影片在展现悲剧中爱的存在的同时,也揭示出爱的力量尽管强大,但真相却更为残酷,惟一可以避免的,或许就是遵纪守法。对于检察官童涛及辩护律师周莉,影片也进行了人性开掘,片中的周莉如此坚守正义,但在强大的父爱面前也对恪守一生的职业准则产生了迷惑。片中表现她的孩子也是生活在单亲家庭,看到林泰女儿林萌萌的单亲背景不禁心生同情,决定一定要为萌萌进行无罪辩护。此类情节,强化了人物的个性、形象,也使得人性有了深度。而这种深度表现,使影片超越了一般悬疑类型片意义,获得了人文厚度。
诚然,影片在叙事层面也有逻辑上的瑕疵,其中最大的缺陷便是疏于对案发动机的交代。电影重点展现了童涛、周莉和林泰的行为动机和价值取向,但却忽视了作为这个案件主角林萌萌的所思所想,对她为什么要谋杀杨丹这一关键问题的描述很模糊。而在具体细节上,停车场的监控录像哪里去了?杨丹的手表是谁拿了?她又是如何撞上钉子的?为何视频只发给律师等等,这些细节没有处理好,一定程度影响了整个故事的逻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