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出来的米粒精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27日08:08 汤素兰

  一粒米是多么平常的东西啊!它也能写一个童话故事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读完了长篇童话《米粒芭拉》,我知道了,原来只要有想象力,只要相信奇迹,一粒米的故事同样可以写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所有的米粒都有着英雄的心和高贵的灵魂,因为它们的使命就是变成米饭,为人类的身体提供营养和能量。芭拉本来是阿里爷爷米坛子里一粒普通的米,她也有着英雄的心和高贵的灵魂,但除此之外,她的身上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疯狂的幻想和行动的勇气。于是有一天,这一粒普通的米终于跳出米坛子成了蓝色的精灵,得到了太阳精灵、月亮精灵、花朵精灵赠送的三枚魔法戒指,开始了冒险的旅程。她帮助天堂里的老鼠们找回了洁净的天堂生活,帮助一个哑巴女孩找回了自己天使般的声音和比声音更为宝贵的爱心,战胜了鬼路坏巫师和它的邪恶魔法,解救了中了魔法的花园、城堡、人类、动物和米粒们,最终让善良、美好与正义的阳光普照大地。在完成了这一切的使命之后,米粒芭拉精灵重新思考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她自愿回到米坛子里,成为一颗普通的米粒,去帮助那些饥饿的人们。

  在疑惑一粒米如何成为一个童话故事的主角的同时,我也在想作者要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米命中注定是要被人吃掉的。哪怕成为了精灵的米粒。如果她真是一个善良美好的精灵,她更不能违背自己的天命。我发现作者很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米粒芭拉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之后,对于生命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我现在的愿望就是做回一粒米,完成我人生的最后历程。让一个饥饿的小孩或者老人不再饥饿,让一位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重新获得生活的力量……”于是,她是那么强烈地希望自己再一次变回一颗普普通通的米粒。米粒芭拉对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也是作者本人的思考:一粒米营养着一个生命,最后变成那个生命脸上幸福的笑容……“我们的生命,从种子到笑容就是童话呀!”米粒芭拉动情地说。作品传达的这种忘我的精神和对生命的热爱,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米粒芭拉是一个“蓝精灵”。相信大多数读者都熟悉蓝精灵的故事,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住着一群蓝精灵,它们是比利时漫画家沛尤和他的夫人1958年共同创作的,后来被反复搬上银幕,赢得了全世界大人孩子们的喜爱。米粒芭拉虽然外形上也是一个“蓝精灵”,但她是来自泥土的蓝色精灵,是洞庭湖边的水稻田里种出来的蓝精灵,有着泥土的气息与芬芳。虽然作者借助了童话常见的夸张、变形与魔法,让米粒芭拉从米坛子里跳到童话书里,从童话书里来到人间,在平常的生活中碰到各种魔法,但是一切的想象都离不开生活,芭拉精灵乘坐的不是飞碟和魔法扫帚,而是一个“飞篮子”;米粒芭拉的诞生不是源自魔法仙子的魔法,而是阿里爷爷精心培养的谷种。作品里面表达的也是惩恶扬善、勤劳勇敢、尊老爱幼、心地善良等传统的价值观念。

  说到《米粒芭拉》,就不能不说到它的作者宋庆莲。宋庆莲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作家。她的家在农村,种地是她的工作,但幻想是她的天性。她爱幻想,爱写作,每天种地之余,沉浸到童话的世界里,是她最美好的时光。在这个时代,地道的农民作家很少了,尤其是为孩子写作的儿童文学作家,有农民身份的更是少之又少。但宋庆莲却是一位。米粒芭拉就是她辛苦种出来的童话里的精灵。它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农民的质朴,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来到了读者的面前。那么,就请翻开这本质朴的童话读一读吧,看看一颗小米粒是如何成为一个精灵,拥有“一颗天使的心、一颗英雄的心、一颗坚强的心”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