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警察铸就大警魂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27日08:06 惟 诚

  《我是警察》以鲜明直白的题目把人带进了一个似曾熟悉又未知的警察部落,小说没有采用炫技语言和标新立异结构,而是用传统的叙述,一章一回,老老实实地讲述了20多年来,发生在草民街巷里警民之间的故事,用带着厚厚道道的质朴天津话说出大都市小片儿警这种高危又神圣的职业的酸甜苦辣,读者就跟着书中的文字层层剥开一段段扑朔迷离的故事。那些王四婶子、李奶奶,似乎就是你每天见过、行走在天津街区小巷的熟悉面孔,她们坐在派出所门口吃着煎饼果子,提着菜篮领着被叫做红眼儿、白眼儿的孙辈儿去市场砍价买菜,李奶奶为了家里被偷盗的几千块钱痛不欲生,王四婶子为不起眼的蝇头利益大打出手,必须叫来警察才能相安无事。而书中的主人公正是“镇守”在这样一片居民区20多年的警察。岁月更迭,连他们身上的制服都换了好几种颜色和款式,从蓝色变成白色,从橄榄绿变成今天的深蓝,那些在他们眼里光着屁溜打闹的孩子有的开上豪华汽车,有的变成了地痞流氓,做起坑蒙拐骗的勾当。最难忘,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他们曾经一次次跟大西北劳教回来的失足青年周旋,用爱心感化他们,与纠集成团伙的犯罪分子殊死搏斗。通过这本长达二十几万字的小说,让读者了解了天津,这个现代都市普通草民平淡生活中的真实哀乐,一线民警的机智勇敢、善良淳朴本性。

  社会生活的斑斓与多元,给予每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人发现和开掘自我精神价值的空间。我们通过自己熟悉的那片天地,摸索着,找到连接时代的节奏和脉搏。我以为,文学创作就是这样一个感知生命的过程。在信息高速流动的现代社会,职业写作已经难以满足读者对变幻莫测社会生活的认知和审美需求,更多特殊题材与类型写作的作品,在作家与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不断磨合中呱呱坠地。《我是警察》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李永旭写出了长年与市井百姓和犯罪分子打交道的经历,做片警儿多年亲身感受过失去战友的悲愤交加,与草根百姓结下深厚感情和信任,加之他对犯罪、亲情、爱情、家庭等生活的敏锐触角,使他的创作带着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鲜活而生动。

  小说围绕天津市某个派出所管辖地界一个少女失踪案件展开故事,一波几折地将一系列悬疑和惊险故事由里至外、由远到近缓缓展开。由于探长李仲平和警长史伟力从警理念的不同,致使少女秦琴自杀未遂。李仲平内心纠结,两警察矛盾加剧。抓捕杀人在逃犯时,史伟力心软,不慎被罪犯杀害,李仲平因失去战友,精神上承受沉重打击又被误解蒙冤。为洗刷恩人的冤情,秦琴想帮他,可是却引出又一段疑难重案。

  生活的复杂性常常令人猝不及防。被击毙罪犯的父亲老九劫持秦琴,危在旦夕的节骨眼上,李仲平改变了宽容平和的心态,借机果断击毙几近疯狂的老九,成功解救了秦琴,案情最终出现转机,一场情与法、生与死、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在几经跌宕之后终于落下帷幕。

  《我是警察》不是简单意义的公安题材小说,它着力于人性开掘,及其对事物多面性思考,提供给我们的经验是耐人寻味的。它让我们透过血的事实认识到,平淡的安稳生活和社会的安定需要像李仲平和史伟力这样的好警察,而这些警察也是既充满血性、又有着平常心的凡夫俗子,他们的牺牲精神源于高尚的职业操守和做人良知,由此更多地触动我们的情感和心灵。它显示出阳光与暗影的立体效果,常常直指我们的内心发问“你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也是一部艺术作品应该努力呈现的现实价值。当然,如何使虚构产生更强大的感染力,如何丰富叙事作品的非经验性成分,也是像李永旭这样凭借经验写作的作家在今后写作中应该努力研习的新课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