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的始末和杂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11日08:14 卢 坡

  鲁迅研究是一门显学,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从1913年恽铁樵在鲁迅发表小说《怀旧》之后的评点文章到2013年,中国鲁迅研究有了100年的历史。系统地总结中国鲁迅研究和国外鲁迅研究的成果,展现当前鲁迅研究的新进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的鲁迅精神,这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我们和北京鲁迅博物馆的葛涛先生协商,于2013年集中推出了“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丛书。从仍在发扬鲁迅精神的中国鲁迅研究专家中选取10位,每人1卷,每卷的篇幅大约在30万字左右。序言是各位作者撰写的回顾自己鲁迅研究学术历程的文章,中间主体部分是按照专题编选出各位作者不同时期鲁迅研究的代表性文章(其中必须有一篇新写作并没有发表过的鲁迅研究文章),附录部分是每位作者鲁迅研究成果的目录索引。

  经过前期调研和反复地商量讨论并兼顾可行性,孙玉石、钱理群、杨义、王富仁、张梦阳、孙郁、黄健、张福贵、高旭东、杨剑龙等先生成为我们的第一批作者。

  书稿来了,需要处理,处理稿件是最能体现编辑价值的地方,而这项工作对编辑有着很高的要求。编辑加工稿件一般都从大处着眼,如这本书的书名是否可以更凝练、贴切,书中的每一编是否可以起一个更准确的编名等问题;但编辑加工稿件也有需要从小处着眼的地方,如这条引文是否正确,全书的格式是否统一等问题,甚至还包括全书是用1981年版《鲁迅全集》还是2005年版《鲁迅全集》这种统一版本的问题。

  经过充分沟通、仔细琢磨,最终确定的书名分别为:《荒野过客:鲁迅精神世界探论》(孙玉石卷)《活着的鲁迅》(钱理群卷)《鲁迅文化血脉还原》(杨义卷)《中国需要鲁迅》(王富仁卷)《鲁海梦游》(张梦阳卷)《鲁迅与现代中国》(孙郁卷)《孤独者的呐喊》(黄健卷)《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张福贵卷)《跨文化视野中的鲁迅》(高旭东卷)《鲁迅的乡土世界》(杨剑龙卷)。

  从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整整两年,我一直在向鲁迅学习,向深受鲁迅影响的诸位先生学习。我买来了《鲁迅全集》,一有闲暇,就随意翻看,尽管我不是学习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也没有想过要写鲁迅方面的文章。但鲁迅关注现实、干预现实的精神,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风骨,敏锐观察、认真做事的态度,良好的艺术感悟能力、开阔的视野,以及给予他人特别是年轻人无私帮助,等等,都让我深受感动。给我最大触动的是鲁迅“历史中间物”精神。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中说:“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动植之间,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应该和光阴偕逝,逐渐消亡,至多不过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么前途的目标,范本。”10多年前刚读大学的时候似乎读过鲁迅的这段话,当时只是觉得鲁迅接受了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并未有何特别的超出一般人的见解。10年后因为编辑的行业,我又认真看了鲁迅研究专家关于鲁迅“中间物”精神的阐发,其中收获是很大的。钱理群先生认为他作为“中间物”的具体化,就是“做沟通鲁迅与当代青年的桥梁”,钱先生确实是这样做的;套用钱先生的表述,与我而言,作为“中间物”的具体化,就是“做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做编辑就显得心气平和而不会牢骚满腹,工作起来也不会拈轻避重,不会有得过且过、蒙混过关的想法。甚至对一般常说的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说法,我也有了新的理解和并不完全赞同的认识。就编辑“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而言,我是有收获的,而且这收获还是沉甸甸的。这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精神感召的力量、榜样的力量,远比规章制度、甚至是外在的强制力更能让人自觉、催人上进。鲁迅研究已有100年了,我们除了要向为民族自强不停呐喊的鲁迅先生致敬,也应当向一直弘扬鲁迅精神、传播鲁迅思想的那些可敬者们表示我们的敬意。

  (作者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徽大学出版社编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