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鲁迅的相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11日08:12 蔡登山

  我最近参加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的鲁迅研讨会,谈到许寿裳1946年至1948年间在台湾宣扬传播鲁迅的情况。许寿裳与鲁迅的交情,正如他说的:“我和鲁迅生平有35年的友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东京订交的时候,便有缟带纻衣之情,从此互相关怀,不异于骨肉。”许寿裳又说:“鲁迅之丧,我在北平,不能像汉朝范式的素车白马,不远千里地奔张劭之丧,一直迟到寒假,才得回南,至上海万国公墓中鲁迅墓地,献花圈以申‘生刍一束’之忱,归途成了一首《哭鲁迅墓》,诗如下:‘身后万民同雪涕,生前孤剑独冲锋。丹心浩气终黄土,长夜凭谁叩晓钟。’”正因如此,许寿裳应当时台湾行政长官公署陈仪之邀于1946年6月25日抵达台北,并接掌台湾省编译馆馆长。至1948年2月18日深夜,在台北市和平东路青田街6号住宅遇害。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他极力地宣扬鲁迅,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后又结集成《鲁迅的思想与生活》一书发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不仅如此,每当有人邀请许寿裳去做讲演时,他便必谈鲁迅精神,“仿佛是为了介绍鲁迅先生而到台湾去似的”;而当人家劝他删去《亡友鲁迅印象记》中直斥国民党当局的段落时,他又大义凛然地拒绝:“如果删去这些段落,也即失去了文章的灵魂。”

  当我们看到1904年邵文镕、许寿裳、陈仪、鲁迅4人摄于日本东京的照片,就可知他们4人相识即早,更有同乡之谊,交情决非泛泛。而后来陈仪因“二二八”事件被调回大陆,编译馆骤然撤废,此一举动有着背后的政治意涵,国民党要翦除鲁迅的影响势力,已昭然若揭了。许寿裳从此再也无法得到陈仪的保护了,也因此原本极力宣扬鲁迅思想、精神的许寿裳,在此际只写了两篇有关鲁迅的文章。而诸如李何林及许寿裳的女儿许世玮,都将许寿裳的死,指向国民党的政治暗杀。许寿裳死后不久,鲁迅等人的作品,更成为禁书,当然再也没见到曾经宣扬鲁迅,而为知己者死的如许寿裳的人了。

  余生也晚,1972年上大学时,我的老师许世瑛是许寿裳的儿子,他教我们“中国文法”的课,但到我毕业我都不知道他是许寿裳的儿子,因为那时台湾是“戒严”时期,不仅不能提及许寿裳、鲁迅等人,连沈从文、巴金、老舍、曹禺等人都不能提,他们因为没来台湾,都被视为“附匪”作家,他们的作品也禁止阅读。我当时上“现代文学”课,整个学期只讲徐志摩、朱自清、郁达夫几个人,因为他们早在1949年之前就去世了,没有“左派”、“右派”之分。而鲁迅虽也早在1936年就去世,但他是国民党的死敌,毛泽东力捧之人,是绝对不能阅读他的著作的,否则您的思想就绝对有问题,是要坐牢的。台湾作家陈映真就是被搜出家中有鲁迅著作及马克思著作而入狱的。但我及几位朋友为了研究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到估岭街旧书摊、新生南路台湾大学附近,偷偷买到这些作家的香港“盗印本”,“雪夜读禁书”,别是一番滋味。所以我很早就读到鲁迅的著作(包括改名为周树人的《中国小说史略》及改名为本社编辑部的《古小说钩沉》),及曹聚仁写的《鲁迅评传》等著作。

  我认为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中,鲁迅是个无法回避的人物,不管你喜不喜欢他,他永远是个存在。于是百年以来,人们歌颂他、诋毁他、研究他,终其目的,无不在找寻鲁迅的真正形象。为此我两度拍摄《鲁迅》的纪录片,一次是1994年作为《作家身影》系列之一,我拍的是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另一次是2004年作为《大师身影》系列之一,我拍的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在这两部视角不同的纪录片中,凡是传主居停过的地方,作品故事发生地,文献记载的行迹处所,皆为镜头捕捉猎取的对象。另外相关的国内、海外现代文学研究者,传主的亲友、门生、故旧;甚至改编传主作品的导演,我们都尽可能地访问到,一方面为传主留下历史见证,一方面也为作品或思想提出多元的解读。

  曾有人写过《鲁迅骂过的人》一书,但早在曹聚仁为鲁迅作传时就说过:“并不是鲁迅所骂的都是坏人,如陈源(西滢)、徐志摩、梁实秋,都是待人接物很有分寸,学问也很渊博,文笔也很不错,而且很谦虚。……在鲁迅的笔下,顾颉刚是十足的小人,连他的考证也不足道。其实,顾颉刚也是笃学君子,做考证十分认真;比之鲁迅,只能说各有所长,不必相轻。”是的,鲁迅“骂人”有时极为刻薄,有时还“骂”错人,但那是鲁迅的一个面向。其实鲁迅亦如常人,他也有温和动人的一面,为此我写了一本《鲁迅爱过的人》,这“爱过”是指广义的,包括爱情、亲情、友情及师生之情,甚至奉母命成婚的“无爱”之情。我试图去探索鲁迅内心温柔的一面,在他峻急之外的另一面,他也有大爱如渊的一面。

  从“偷读”鲁迅的作品,到拍摄鲁迅的纪录片,再到写有关鲁迅的书,我仿佛看到“约莫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着破鞋”的“过客”,向我迎面走来……

  (作者为台湾秀威出版公司副总编辑,文史作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