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新世纪台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11日08:12 彭明伟

  写完博士论文后,我曾写了一点感触,大意是:苦难多舛的现代中国,有了鲁迅也可感到幸福。当时我以鲁迅为题做论文,在那段纯真的读书写作岁月里深感幸福。

  在我眼里鲁迅代表一种精神力量,他作品的魅力正来自于此。无论经历多少艰难挫败,他依然顽强不屈,奋力违抗世俗。一般人看到鲁迅是个世故老人,忽略了这世故老辣的形象里还藏着一颗赤子之心。他既阴郁深沉,也幽默轻松,在中西文化交会的年代有这么英雄般高大又凡人般亲切的人物,怎能不让人喜爱呢?在黑暗绝望的年代鲁迅的存在怎能不让人看到一丝微光呢?

  我诞生在冷战年代的台湾,在冷战结束、两岸开放交流的1990年代念大学,在世纪之交开始翻阅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作品,从而逐渐成为爱好、钻研此道的研究生,从课本的想象走上感性认识中国之路,最后辗转认识了鲁迅。   

  我想到鲁迅和台湾的文化渊源,鲁迅作品多次被引介到台湾均带有积极的抵抗精神。从1920年代中期以降,被尊称为“台湾鲁迅”的赖和一面从事启蒙民众的运动,一面从事抗日的文化运动。日本帝国战败投降后,鲁迅在台湾成为提倡民主运动,鼓吹反战争取和平的精神向导。鲁迅曾经是多少台湾知识分子的精神导师,但1950年代败逃来台的国民党大力整肃“赤祸红流”后,很快鲁迅也成了“匪徒党伙”,鲁迅的名字和他的作品一并被抹消殆尽。直到1980年代末戒严令解除之后,鲁迅及老舍、巴金、茅盾等许多20世纪30年代作家作品才获得解禁,逐渐进入高等院校课程。

  我初次在课堂上遇见鲁迅,已经是大三、大四之时,大约是1990年代后期。记得那时是一位来自香港某大学的郑姓客座教授,他在课上谈《祝福》,谈五四的妇女解放运动,分析受礼教压迫的祥林嫂,但我那时根本不知鲁迅是何方神圣,只记得那被狼叼走的可怜的阿毛。

  目前台湾学术界笼罩在上述的政治气氛底下,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初步成形,但远远未成气候,我个人的鲁迅研究以及教学工作着重对台湾学生的引介。我现在所做的如同当年那位香港来的客座教授一样,但我希望学生们不要只记得可怜的阿毛,我希望他们理解鲁迅、喜爱鲁迅,有一点违抗世俗的勇气。有这点历史文化基础,我期许他们不要自我局限在台湾岛上,要勇敢渡海到中国大陆这广阔的天地去看看、去闯荡。不光是看看上海外滩繁华绚烂的夜景,还要看看街上过往的行人,更不要忘了在城市的角落、在底层为生存挣扎的人们。

  在整个台湾社会陷入惶惑失落、茫然无主的困境之际,期许他们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如此我方可说不忝混吃鲁迅饭的行列。

  (作者为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所助理教授,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