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他山之石丰富节目类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09日11:48 孟 丽

  又是一年开学季,伴随着学生们暑期的结束,各大电视台拼尽人力、财力、物力打造的歌唱类节目也陆陆续续落下帷幕,相比于开场时的大张旗鼓、积极造势,伴随着“限歌令”的出台,最后却落了个虎头蛇尾、潦草收场。歌唱类节目暂别荧屏,地方卫视又开始出谋划策,或许是吸取了前车之鉴,这次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电视节目类型上,明星亲子秀、公益和竞技类等节目都已排上日程,新节目可谓层出不穷、多种多样,为观众锁定遥控器提供了可能。

  细数起来,综艺节目在国内发展也不过二三十年,可在这短暂成长期里,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与质疑,尤其是选秀节目,在惟收视率的评判标准下,依靠无厘头的故事、廉价的眼泪等各种跌破底线的炒作,不顾节目制作的粗制滥造、内容本身的低俗恶搞,一股脑儿地呈现在荧屏上,致使大众进入“审丑疲劳”。综艺节目像在大海中迷失方向的航船,摇摇摆摆,横冲直撞,最后引来了“限娱令”、“限歌令”、“限奢令”等一系列调控措施。如何寻找到优秀的舵手,生产出内容丰富、雅俗共赏的节目,既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艺术审美和消闲娱乐等等的需求,又能在商言商、在激烈竞争的生存状态下赢取高收视率对中国电视来讲可谓是迫在眉睫。

  我们注意到,这次各大卫视在推出新节目时异口同声地喊出“弘扬正能量”的口号,如在引进境外节目时更“接地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智慧。像引进的韩国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和《两天一夜》,这两档节目在韩国家喻户晓,在整个东亚也有一批铁杆粉丝。除去节目形式本身颇具新鲜感和吸引力外,自身传达出的人文关怀精神也使得节目生气勃勃。尽管两档节目都是两天一夜的旅行,但《爸爸,我们去哪儿》瞄准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的父亲,营造与孩子亲情互动的空间,传达各具特色的教育方式;而《两天一夜》旨在“真实体验野生,走遍韩国美丽的地方”,在游戏竞赛中表现主持人之间的娱乐与团结精神。同属东方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若能从韩国综艺节目中挖掘闪光点,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作出中国特色,那么定能制作出既符合受众需求又具强大影响力的好节目。

  巧用他山之石是走向成功的捷径,但一味引进节目也不是电视发展的长久之计。尤其是在当下引进模式中,国外电视台或公司将工作模式、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原封不动地输入到中国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显然会束缚节目的自主创新。引进是途径,原创才是核心。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寻引进节日成功之道才是上策。我们知道,在电视节目的观赏过程中,虚拟性消解了受众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感,图像的真实性远远强于小说、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致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融入到审美对象。情感化效应是传播者不容小觑的,韩国节目正是利用这一效应,将伦理道德、文明礼仪润物细无声地表现出来,不仅有助于文本审美品味的平民化、生活化,还消化了娱乐与文化共存的难题。国内某些原创节目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就很好地寻求到娱乐与文化之间的平衡,丰富了综艺节目样态,更彰显了文化节目价值。文化类节目的试水成功无疑是综艺节目发展的一针强心剂。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类节目在文化强国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且高等教育的普及,带动了大众对此类节目的需求,市场前景广阔。可纵观当今电视,文化类节目不是萎缩消失便是难以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像读书类节目美国有《奥普拉读书俱乐部》、英国有《理查德和朱迪读书俱乐部》、法国有《猛浪谭》,可我们却很难将读书的高雅品位与电视行业的收视率调和,拿不出具有品牌竞争力的好节目。市场的空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节目类型多样化是大势所趋,电视人只有跟随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与国际保持同步,保持革陈出新的意识,不落后于公众的文化素养、文艺欣赏的需求,才能打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原创好节目。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